日本三大报纸历史上两次三足鼎立 是哪两次

2024-05-12

1. 日本三大报纸历史上两次三足鼎立 是哪两次

三大报纸(及历史上的两次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共同社、NHK
一、日本的新闻制度和政策
民族成分单一,中央集权长达一千多年,与中央集权相伴的意识形态上的神道教、中国儒学、佛学的广泛传播,巩固了日本历史上成袭化了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忠君意识,加之传统的国家主义、集体主义都贯穿于日的新闻史中,对日本的新闻政策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1.16C始实行“锁国令”,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是《荷兰新闻书》;
2.19C始设“洋书调所”,翻译外国报纸,无自己出版的报刊;
3.明治维新后,新闻业开始进入官报—党报,后转入商报阶级,始终处于官方有效控制下;1869年公布第一个关于报业的法规《报纸印行条例》,实行出版许可制
“白虹贯日”事件:1918年全国84家报社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反对寺内正毅内阁对报界的压制,要求言论自由等。《大阪朝日新闻》报道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以此语暗示革命、影射天皇为名将当天报纸禁止发行,社长村山龙平辞职,撰稿记者和发行人入狱。“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也说明了日的商业性报纸是不能触及国内政治问题的,尤其是十月革命后,日更加紧了对舆论的控制。
4.纳粹统治下:
1935年“国体明征运动”,目的是彻底消除明治维新传入的自由民主思想,回归到天皇制下的“国权论”;
1938年“国家总动员运动”,全面实行经济、国民和精神统制;
1940年设立情报局,对所有涉及传播的载体,包括报刊、广播、通讯社、电话等直接控制;
国家直接管制广播业;
控制报刊新闻源,将联合新闻社和电通合并成同盟通讯社,由军部直接控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颁布新闻事业令,为更好控制报刊,除几家全国性大报,其他报纸按一县一报原则合并;
4.        盟军占领日本后,对日大众传播业进行了自由主义改造
废除了战时法西斯政府所有关于大众传播的法规,对占领期新闻实行检查至1949年;
1949年在盟总参与下通过新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保障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及一切表达的自由,不得对其审查。是日本新闻自由的开始;
解散了战时合并的同盟通讯社,重新建立了共同通讯社和时事通讯社;
NHK改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营体制,通过电波法、广播法和电波管理委员会设置法,确立了公营与民营并行的广播体制。
二、各时期主要报刊概况
1.瓦版(93、02传名):出现于大约17世纪,江户街头出现类似报纸的出版物,这种单面的新闻印刷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文图,经烧制定型后,印在纸上而成,称为瓦版。内容多为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战争等,因贩者在街上边读边卖,又称“读卖瓦版”,现存最早的是1615年的《大阪夏之阵图》,记载的是发生在大阪的一次战争。
2.现代传播起点
1854年美海军开进东京湾,德川幕府被迫开放门户,西方人在日开办洋文报刊,最早的有《长崎船舶新闻》《日本先驱报》;本国主要是翻译国外报纸,设专门机构“洋书调所”,有《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官版中外新报》等;
最早杂志是柳河春三《西洋杂志》
3.明治维新后
党报时期——尊王派《太政官日志》VS佐幕派《中外新闻》
官报时期——“民办官助”,《横滨每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邮便报知新闻》《新闻杂志》
《横滨每日新闻》:1870年创,日本第一家日报,标志着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的诞生。定期出版,西洋纸活铅字印刷,读者不限于高级官员,扩展到普通民众中。新闻与广告各占一半,有商业倾向。
商报时期——出现于党报与官报时期之间,以《东京假名书新闻》为最早典型报纸,煽情报纸《万朝报》《二六新报》
《朝日新闻》(98名):创于1879年大阪,木村滕发起,村山龙平任社长。初为小报性质,政党报纸后期,为免受停刊厄运,立场中立,奉行“企业本位”和“报道第一主义”,努力采集独家新闻,并向国内外派驻记者。目前是日本的代表性报纸,在知识界和社会中上层影响较大。1919年起实行股分公司制,全国有四个总社,国外有四个总局,出有地方版。
《读卖新闻》(99新名): 1874年创刊于东京,创办人子安峻、本野盛享、柴田昌吉,是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以市民和中小企业主为读者对象,大量刊登文学作品,有“文学报”的特质。1950年起实行股分公司制,国内设有四个分社,国外有三个总局,有早晚刊,在纽约发行卫星版。 
《每日新闻》:日本全国性大报之一,1911年《大阪每日新闻》兼并《东京日日新闻》,并于1943年起使用《每日新闻》作为报名。原来主要读者是农民,现努力争取市民读者,但发展不利。1918年实行股分公司制,国内设有四个分社,国外设有两个总局,有早、晚刊。
《日本经济新闻》:日本最大的经济类报纸,1942年由关东地区多家经济类报纸合并而成,为股分公司制,在东京和大阪设有两个分社,纽约和伦敦设有两个总局,信息数据库闻名于日本。
《产经新闻》:日本最大的财经类报纸,1942年由关西地区的多家经济类报纸合并而成,全国性报纸,股分公司制。在东京和大阪设有两个分社,分早、晚刊出版。 
《赤旗报》
《文艺春秋》
三、通讯社——主要面向国内的报刊、广播电视,同时为海外的日语媒介提供稿件
共同社:日本最大的通讯社,成立于1945年,报联社体制,现有加盟报纸60多家,另与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有供稿合同,有专门向银行证券提供金融信息的“KK编辑本部”,办有英文国际传真业务,播发《共同传真快讯》,出版各种年鉴。总部分为六个,国内外均设有分支机构。 
时事社:成立于1945年,是以提供经济新闻为主的株式会社,日本第二大通讯社,向各种媒介提供信息,还向企业团体、政府部门提供不同领域的消息,经常做市场调查、舆论调查,出版资料性书籍。
四、广播电视业——公营、民营共存
日本广播协会 (96、00传名):NHK,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创建于1926年,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最高权力机构是经营委员会,经费来源于电视机执照费,经济基本自立。二战中被纳粹利用成为其战争工具,45年盟总将其改造成真正公营性质的机构。现在,NHK包括三套广播网,分别以新闻、文娱和教育为主,另设有国际广播电台,专门对外广播。总体来看,NHK节目较严肃正统,新闻报道力求准确公正时效,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民营广播电视公司以五大报系为主形成,
东京广播公司——《每日新闻》
日本电视广播网公司——《读卖新闻》
全国朝日广播公司——《朝日新闻》
富士电视公司——《产经新闻》
东京十二台——《日本经济新闻》

日本三大报纸历史上两次三足鼎立 是哪两次

2. 日本主要报纸介绍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报”。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现在多数报纸每日出版一次或数次,也有每周出版几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对于这个时期的报纸和杂志,通常笼统地称“报刊”,英国、法国、中国早期的“报刊”概念,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英国和法国从18世纪起,报纸与杂志开始明显地分离,中国在本土出现现代“报刊”后约二十年,报纸和杂志的分野得到明确。
  报纸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品。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业报纸时期。在官报时期,报纸对于封建王权来说.主要是政治斗争的宣传品,但对于特许经营报纸的出版商来说,它是一种通过出售而获利的商品。党报时期,相当多的报纸从属于各个政党或派别,为各自的利益作宣传,但也存在较大的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商业性报纸。19世纪中叶,美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多数报纸,每份报纸的价格便宜到只是本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美分、便士)。当报纸面向下层公众之时,它们开始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于是,党报时期结束,进入了商业报纸时期。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发行量,报纸除了刊登新闻和强化新闻的平民化外,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娱乐方面的内容。在与电子媒介的竞争中,报纸新闻的深度报道得到更大的重视。
  大众化报纸逐渐在报纸总体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是,以中上层公众为读者对象的所谓“高级报纸”也逐渐稳定下来,于是形成大众化报纸、“高级报纸”各自的生存空间。前者发行量巨大,获利较多,后者发行量有限,但在影响舆论和赢得声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形较为明显的国家,例如英国、德国;而另一些国家,这种分野并不很清晰,例如美国、法国、日本。

3. 日本新闻传播史的明治维新后的新闻传播业

1867-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短的时间内,日本的现代新闻业形势走过了西方国家“官报——党报”的发展阶段,转向商报时期。 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斗争很快就导致出现尊王派和佐幕派,1868年2月以后,这两派都分别出版了系列代表自身观点的报刊,《太政官日志》(尊王派)和《中外新闻》(佐幕派)。从新闻业务角度看,由柳河春三主办的《中外新闻》,代表了日本党报时期报刊的较高水平。1869年,明治政府公布了第一条报业的法规《报纸印行条例》,实行出版许可制。佐幕派的报刊被查禁。1871年12月,由横滨富商原善三郎等人出资,在神奈川县令井关盛艮的支持下,《横滨每日新闻》出版,这是日本第一家日报,新闻与广告各占一半篇幅,呈现出一定的商报倾向。《横滨每日新闻》(1871),还有1872年创办的《东京日日新闻》、《邮便报知新闻》、《新闻杂志》(报纸)等,都有不同的官方支持背景,可称“民办官助”。19世纪70-80年代,官方内部出现的矛盾逐渐影响到报刊,出现所谓的“官权派”(立宪改进党)、“民权派”(自由党)、“帝政派”,各种报刊多少都卷入到党派斗争中,成为各个党派的机关报或附庸。1875年6月和1882年4月修订的报纸条例和1875年制定的“诽谤律”,实际上取缔了言论自由。日本新闻史上的官报时期是官方和报人都处于幼稚阶段的独特现象;而基本处于当权者有效控制下的当宝时期,则仅仅是其传统专制体制的一种自由主义外形。 就在一些报刊热衷于政论的时候,1873年出现了版面小、不刊登争论、以社会和娱乐新闻为主的“小报”,一般把《东京假名书新闻》视为最早的典型报纸。但后来再在竞争中留存并闻名的,则是1874年创刊于东京的《读卖新闻》和1879年创办于大阪的《朝日新闻》。《朝日新闻》1886年确立的“通则”第一条写道:“以公平无私为宗旨,以作世人耳目为本职”。曾经在1876年出版《文明概论略》一书而闻名的福泽谕吉,确立了一种“独立不羁”的板报方针,争取到不同派别的读者。实际上,从这时起,日本所有的报纸都转向了大众,由于不存在高级报纸,所有报纸就内容和水平而言,介于西方的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之间。1886年,《邮便报知新闻》的主持人矢野文雄从欧美考察回来,在编辑、经营、发行等方面对报纸实行现代产业化管理。因其成功,是的产业化管理成为日本日报的一种出版传统。与报业的发展相适应,1887年,日本第一家通讯社东京急报社成立,创办人为六角正太郎。此后,许多通讯社纷纷建立。其中1903年建立的帝国通讯社和1901年建立的日本电报通讯社是主要两大竞争对手。受美国黄色新闻潮的影响,1892年由黑岩周六创办的《万朝报》,以及1900年出版的《二六新报》成为典型的煽情报纸。它们在东京炒作社会新闻,甚至政治新闻,以大众的名义对官员和经济暴发户进行揭丑,得到读者青睐,发行量大增。而在大阪,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阪朝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先后改为股份公司制。报纸运转中形成编辑、经营两个中心。1924年正力松太郎买下《读卖新闻》后,获得了快速发展,1930年,与《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在东京形成三报第一次鼎力竞争的局面。然而,商业性发展的报刊是不能触及国内政治问题的。这种情形下的日本报业产业化,是一种畸形发展。作为产业,必须找到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和进行适当的炒作,以争取更多的读者。物质上的商业利益加精神上的国家主义,正是驱动日本媒介从明治到大正时代产业化的两个轮子。 从明治时代开始,到大正时代,对新闻的越来越严厉的控制,在精神上做足了准备。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臣民的权力必须服从德国那种“法律限度”。强调的是“日本臣在法律范围之内有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从世界上不允许存在政党报刊,到颁布和修订一系列管理法规,以及惩处一批又一批的媒介和记者,日本当权者有效地先顶了媒介的言论和报道范围。日本的媒介本来就没有与当权者抗争到底的传统,经过几个不大的斗争回合,便基本上被纳入了天皇专制制度的轨道,在鼓吹国家主义方面,不少媒介充当了自觉地工具。

日本新闻传播史的明治维新后的新闻传播业

4. 抗日时期日本官职排列

陆军: 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军曹-伍长-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 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兵曹长-上等兵曹-一等兵曹-二等兵曹-水兵长-上等水兵-一等水兵-二等水兵

另外,二战时期,日本的空军并非独立军种,所以没有专门的空军军衔。

望采纳

5.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为什么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点?

首先应该理解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与西方的新闻传播事业有何不同?从不同的特点再去找原因吧。
特点:
1.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并不像西方“开放式”的新闻传播事业,政治上对政府更加配合和服从。
2.日本没有像西方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样形成了单一的家族媒介集团。
3.日本的新闻传播形式有无序化倾向。传统的官报,党报与商报时期周期短且有交叉。

原因
1.环境:岛国,地理封闭,单一民族,一种语言的情况下形成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相对保守的文化观念,注定日本并不会像西方国家一样形成开放式的新闻自由。
2.历史:从天皇封建社会到明治维新到日本军国主义抬头,法西斯主义猖獗,日本一直有着强烈的封建专制色彩,在新闻传播方面也是对新闻严格控制和把关,日本的《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读卖新闻》等,都具有民办官助的传统,也就是说,日本的新闻媒体从产生到发展,一直都是依赖政府。
3.国民性格: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与日本的文化传统有关,自上而下军国主义的文化情怀使得日本人,日本的新闻媒介更倾向去维护本民族的本国的荣誉,不容许任何对权威的挑战,所以,日本的新闻传播对政府格外服从和配合。
4.被迫植入的西方新闻模式: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是完全引进的西方的新闻模式,这在日本的新闻史上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政策下,需要学习西方的新闻传播事业,但是日本忽略了西方之所以拥有一套成熟的新闻体制,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循序渐进地走向成熟的,而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几乎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起步,注定新闻传播的先天不足。第二次是二战后,美国作为战胜国接管了日本,在对新闻传播事业方面的改造不彻底,属于半截子工程,造成了日本新闻事业的军国主义的残留,以上导致了日本新闻事业的畸形发展。
5.日本的“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所致:所谓二元化指的是日本的社会结构存在着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两种情况,这种情况下的新闻传播是实质上的专制集权与形式上的新闻自由相结合的,是畸形发展。这种状态贯穿了日本封建的官报时期,天皇统治下的党报时期和所谓的商报时期,“白虹贯日”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的事例,日本政府对舆论的钳制也是三个阶段存在的时间较短的原因。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为什么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点?

6. 抗战期间日本死的最大的官是谁?

1、冢田攻
日本帝国时代陆军大将,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是日本陆军第11军司令官。1942年,日军在湘赣会战中遭到惨败,日军士气消沉。为了挽回这一局势,日军准备实施“五号作战计划”,密谋直插当时的陪都重庆,委任冢田攻为指挥官,先扫荡大别山。12月18日,他乘坐飞机由南京飞往汉口,在飞经太湖县时被国军发现,并用轻重机枪打中其油箱,飞机随后坠毁,机上人员全部死亡。

2、大角岑生
日本海军大将。1941年,大角岑生率高级幕僚从广州飞往海南岛去视察南太平洋舰队,后因天气原因迷路飞入科中山县第八区中国军队的阵地上空,被我防空观察哨发现,随即报告司令袁带,袁带当即下令射击敌机,后大角岑生的飞机被击毁,他头部中弹、额头炸裂。

3、白川义则
日本大正时代陆军大将,是一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争罪犯,曾三次出兵侵略山东,一二八事变后率军进攻上海,命令飞机对上海狂轰乱炸。他的残暴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仇恨,当时的暗杀大王王亚樵打算除掉他,于是他找到朝鲜流亡人士尹奉吉,在1932年4月29日上海虹口公园将其暗杀。

4、山县正乡
毕业于日本海军大学,并留学过英国,1942年被授予海军中将,1945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为了保证日本太平洋战场的后方补给线,山县正乡乘机去广州开会,在途经浙江时被我军击落,机上人员除5人被俘虏外,山县正乡等4人皆葬身鱼腹,后被追晋为海军大将。

扩展资料:
除了上述四个高级将领,日军也有其他将领也被我军击毙,比如被八路军打死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等人。

阿部规秀是日本青森县人,1907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9期,加入日本陆军,1937年8月升任关东军第1师团步兵第1旅团旅团长并晋升为陆军少将,1939年晋升为陆军中将;1939年11月7日,率陆军精锐独立混成旅于河北涞源黄土岭作战临时指挥部被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杨成武部发现,并用迫击炮击毙。阿部规秀被日军称为是擅长运用新战术的俊才和山地战专家,有“名将之花”的称号。11月20日,日本著名报纸《朝日新闻》报道说:“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冢田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角岑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川义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县正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部规秀

7. 抗日时期,日本的最高指挥官是谁

抗日时期,日本的最高指挥官是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在百团大战后调任华北方面最高司令长官,指挥日军对八路军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
并对华北地区的平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抗日战争末期任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昭和军阀的三羽乌的第三位。

扩展资料:
中国抗日军民对冈村宁次是恨之入骨的。在冈村宁次的回忆录里,他自己提到,抗战胜利后,“在延安发表的战犯名单约二万多人,我被指定为第一号战犯,第二号战犯为曾任华北方面军的多田骏大将,第三号战犯为曾驻山东第四十三军司令官细川中康中将。”
冈村宁次说,中共方面始终抓住他不放,“中共方面坚决主张把我定为第一号战犯,直到1949年初与李宗仁谈判时,还要求将我引渡共方,作为谈判的一项条件。
在我回国以后,至今仍不断看到报纸上对我的责难和攻击。”冈村宁次对中共方面不依不饶的态度,对自己荣登榜首的事实,却始终采取否定的态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冈村宁次

抗日时期,日本的最高指挥官是谁

8. 抗战时期日本的左官相当中国的什么军官

佐官么。相当于中国的校官,算是不低的军衔了。
日本的军衔制度中,是尉官,佐官,将官。中国的是尉官,校官,将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