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市场充分有效时,股价会呈现随机游走的变动情况?

2024-05-14

1. 为什么市场充分有效时,股价会呈现随机游走的变动情况?

随机游走(random walk)也称随机漫步,随机行走等是指基于过去的表现,无法预测将来的发展步骤和方向。核心概念是指任何无规则行走者所带的守恒量都各自对应着一个扩散运输定律,接近于布朗运动,是布朗运动理想的数学状态,现阶段主要应用于互联网链接分析及金融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涨跌,长期来说是由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的利润决定的,而短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则包括人们对该公司的盈利预期、大户的人为炒作、市场资金的多少、政策性因素等。一般情况下,股票涨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股票的供求关系。在股票市场上,当股票供不应求时,其股票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股票供过于求时,其股票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应答时间:2022-01-2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为什么市场充分有效时,股价会呈现随机游走的变动情况?

2. 关于我国内资本市场有效性,主要以下观点:

3、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由弱式有效状态进入强式有效状态的过度阶段 

以深沪交易所为标志的中国正式的证券市场诞生不过10年,对其效率的评价看法不一。西方主流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是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这种效率理论实际上是信息效率理论。人们通常按信息集的不同类型,将市场效率划分为三种水平:一是“强式有效市场”,在该市场中,现时股票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私人)信息,没有人能够利用包括内幕消息在内的任何信息获得超额收益;二是“中强式有效市场”,在该市场中,现时股票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相关信息,如年报、剪报、报纸专栏等等。因此,没有人能够获益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分配方案、股票拆细等的宣布,也不可能获利于对这些公开信息的分析(或基本分析);三是“弱式有效市场”。在该市场中,现时股票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过去的价格或收益的信息,因此没有人能够通过分析价格运动(或技术分析)获得超额收益。后来许多学者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经验检验,形成了初步的经验检验方法体系。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尝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经验检验,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证券市场有效性检验的一般方法   


有效市场假说本身仅仅是个描述性概念,其成立与否取决于大量经验检验的证据。通过测量依据某类特定信息交易所能产生的超额回报(经济利润),来检验有效市场假说几乎是所有这类研究的出发点。具体来说,用以评价市场有效性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检验证券价格的变动模式,它依据特定的历史信息,考察某一时间序列中证券价格变动是否存在相关性;二是设计某种依存于某些特定公开信息的交易策略,观察这些交易策略是否能获得超额收益;三是观察特定的交易者,如专业投资者或内幕人员,他们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公开或内幕消息进行交易,能否获得超额收益。 

就检验弱型市场效率而言,代表性的方法有“随机游走检验”、“游程检验”和“过滤检验”。“随机游走检验”的依据是,如果证券市场达到弱型效率,那么,证券价格的时间序列将呈现随机状态,不会表现出某种可观测或统计的确定趋势,即在时间序列中证券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为零,不会表现出某种可观测或可统计的确定趋势,即在时间序列中证券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为零,相关性检验就是随机游走检验的基本方法。“游程检验”也是一种检验证券价格波动的方法,它可以消除不正常数据的影响。具体做法是,证券价格上升用+号表示,下降则用-号表示,同一标志的一个序列为一个游程。当样本足够大时,总游程数趋于正态分布。如果证券市场是弱有效的,那么,在一定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指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过滤检验”是一种交易策略检验。当股价从基价上涨一定的百分比时,买入某股票;而当该股票价格从随后的顶峰下跌同样的百分比时,就卖出该股票。这一过程重复进行,如果证券价格的时间序列存在系统性变动趋势,使用过滤交易策略将可获得超额收益。此外,检验弱型效率常用的方法还有日历效应测试,例如1月效应和周末效应等。 

检验中强型效率的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基于公司特征的交易策略的检验。典型的方法有小公司效应检验和低市盈率效应检验,前者是将公司按规模大小分组,然后投资于规模较小的公司的证券组合,检验这种策略能否获得超额收益;后者是投资于较低市盈率的公司证券组合,检验其年平均收益率是否高于那些较高市盈率的公司的证券组合。二是对市场过度(或延迟)反应的检验。这种方法在于检验证券价格对公布的信息反应。这些信息既包括企业的盈利公告、资产重组、分红方案等,也包括经济中的突发事件或政策信息。这种方法以信息公布时间为分界点,把整个交易期间分成组合形成期间和检验期间两个时段。按组合形成期间各证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大小,分别组成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再在检验期间检验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平均超额收益率之间的差异。如果赢家组合的收益率低于输家组合,表明证券价格有反向修正倾向,证券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在存在过度反应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反向操作而获得超额收益。三是对专业投资者业绩的检验。检验专业投资者在不占有内幕信息的条件下,是否能凭借专业技能(包括技术面分析和基础面分析能力)获得超额收益,也可检验投资咨询机构建议的效果,即检验采纳投资咨询机构的建议的交易策略,是否能比不采纳其建议的交易策略收益更高。 

对证券市场强型效率的检验目前尚无比较成熟的、规范的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那些最可能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人员的业绩上。内幕人员通常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大股东、注册会计师、律师等,由于内幕信息有助于较好地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因此,内幕人员可以籍此获得超额收益。在许多国家,公司内幕人员的交易情况受到监控,必须定期报告,因而内幕人员的交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公开信息。研究表明,采取跟进交易策略的投资者并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尽管各国证券法都严厉禁止内幕交易,但实际上内幕人员总可以利用其它特定关系人进行内幕交易,所以强型效率的检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是信息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信息以不带任何偏见的方式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反应,那么就可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有效的股票市场意味着股票的现实价格充分地表现了对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影响股价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象已无法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如收益率的尖峰和胖尾,元月效应,小公司效应,低市盈率效应,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等,尽管EMH的支持者为了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一再对该理论描述做出修正,EMH仍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其主要争议表现在:(1)信息界定的模糊性.(2)市场价格本身并不能反映所有信息. (3)"联合假设"的检验问题,有效性的检验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4)EMH没有涉及到市场流动性问题. (5)EMH的线性范式. 
二,传统EMH检验方法对中国股市的有效性检验及其结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关于中国股市的弱型有效和半强型有效检验方面的研究.传统对EMH检验半强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基于公司特征的交易策略的检验,典型的方法有小公司效应检验和低市盈率效应检验;二是市场对于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检验;三是对专业投资者业绩的检验,看专业投资者能否凭专业技能获得超额收益.如果证券市场中存在以上情况,则说明未达到半强型有效,反之则认为达到了半强型有效.对于中国股市半强型有效的检验,学者们基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认为中国股市末达到半强型有效. 
检验弱型有效的代表性的方法有随机游走检验,游程检验和过滤检验.该类检验实质上是考察证券价格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证券价格间不会表现出某种可观测或可统计的确定趋势,则认为市场达到了弱型有效.早期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弱型有效检验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未达到弱型有效,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后来的使用传统EMH检验弱型有效的方法对中国股市的检验倾向认为,中国股市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了弱型有效. 
三,对我国股市弱型有效结论的反思 
中国的股票市场目前还不具备用传统EMH检验的外部条件,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传统EMH检验得出的弱型有效市场的结论来定位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其结论的可信度不高.原因如下: 
1,传统有效市场检验本身的问题 
主流的EMH检验中应用的都是线性计量模型,独立性和正态分布是其基础假设.然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如此.在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检验中,我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价格行为的非线性关系对传统EMH检验的影响,在非线性的框架下,研究结果都拒绝传统方法对中国股市弱有效性的判断. 
2,中国股票市场自身存在严重的价格偏离问题 
股票价格对于所代表的企业价值产生偏离,造成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严重脱离基本面因素决定的真实价值.用主流EMH检验方法得出的中国股票市场弱式有效的结论,定位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几乎说明不了中国股票市场定价对于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是否有效,多大程度有效的问题. 
四,结 语 
总而言之,之所以不能照搬国外的EMH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检验得出的结论,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股市及其外部环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中信息的规范性,真实性,充分性和分布的均匀性等都与成熟市场有较大差异.这加剧了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导致反应和反映信息的价格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很难是"有效"的.当然,经验检验仍然有其参考价值.市场有效性检验是对市场运行结果的检验,如果价格确实是随机游走的,至少说明股票市场的运行已经能比较充分,迅速地对历史信息做出反应,这也是股票市场自身运行效率提高的表现.但如果谈到股票市场定价对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仍然需要对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外部制度和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可能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有比较完整和准确的把握,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提高股市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3. 随机游走的随机游走模型

 随机游走本来是“物理上布朗运动”相关的分子,还是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的一个模型。现在过多的谈到随机游走假说是数理金融中最重要的假设,它把有效市场的思想与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联系起来,由此而来的一整套的随机数学方法成为构建数理金融的基石。(其研究的机理已经在股票研究中应用很广泛) 随机游走模型的提出是与证券价格的变动模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早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收益率的著作是在 1900年由路易·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发表的,他把用于分析赌博的方法用于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在巴舍利耶的论文中,其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就在于认识到随机游走过程是布 朗运动。1953年,英国统计学家肯德尔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股票价格波动并试图得出股票价格波动的模式时,得到了一个令人大感意外的结论:股票价格没 有任何规律可寻,它就象“一个醉汉走步一样,几乎宛若机会之魔每周仍出一个随机数字,把它加在目前的价格上,以此决定下一周的价格。”即股价遵循的是随机 游走规律。随机游走模型有两种,其数学表达式为 :Y t =Y t-1 +e t ①Y t =α+Y t-1 +e t ②式中:Y t 是时间序列(用股票价格或股票价格的自然对数表示);e t 是随机项,E(e t )=0;Var(e t )=σ 2 ;α是常数项。模型①称为“零漂移的随机游走模型”,即当天的股票价格是在前一天价格的基础上进行随机变动。股票价格差全部包含在随机项 e t 中。模型②称为“α漂移的随机游走模型”,即当天的股票价格是在前一天价格的基础上先进行一个固定的α漂移,再进行随机变动。股票价格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变动α,另一部分也是随机项 e t 。由以上随机游走模型可以看出,证券价格的时间序列将呈现随机状态,不会表现出某种可观测或统计的确定趋势。即证券价格的变动是不可预测的,这恰恰是随机 游走模型所揭示的证券价格变动 规律 的中心思想。那么,随机游走模型下所确定的证券价格的这一变动模式与资本市场的效率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随机变动的证券价格,不仅不是市场非理性的证据, 而正是众多理性的投资者开发有关信息,并对其做出反映的结果。事实上,如果证券价格的变动是可以预测的,那才真正说明市场的无效率和非理性。也就是说,若 证券市场是有效率的,证券价格应当真正符合随机游走模型。t)=0,而这正是独立随机过程所必须的条件。然而当H≠1/2时,不管t取何值,C(t)≠0。分数布朗运动的这一特征,导致了状态持续性或逆状态持续性。当H>1/2时,存在状态持续性,即在某一时刻t以前存在上升(或下降)趋势隐含着在时刻t以后总体上也存在着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反之,当H<1/2 时存在逆状态持续性,即在某一时刻t以前存在上升(或下降)趋势隐含着在时刻t以后总体上也存在着下降(或上升)的趋势进一步地,应用R/S分析法,可以确定信息的两个重要方面,Hurst指数H和平均的周期长度。周期的存在对于进一步的讨论分析具有重要影响。当H≠1 /2时,概率分布不是正态分布;当1/2<H<1时,时间序列是分形。分维时间序列不同于随机游走,它是有偏的随机过程,其偏离的程度取决于H大于1/2 的程度,并且随着H逐步逼近1状态持续性逐步增强。值得指出的是,R/S分析法是十分有效的工具,不必假定潜在的分布是高斯分布。H=1/2并不能说明时间序列是一个高斯随机游走,仅表明不存在长期记忆。 如果随机游走不再适用,那么许多数量分析的方法将失去效用,尤其是CAPM和以方差或波动程度度量的风险概念。通过以上的论述,得到下列基本结论:1.对有效市场假说,α必须始终等于2;而对分形市场分析,α可以在1到2之间变化。这是有效市场假说与分形市场分析对市场特性认识的主要区别。正是由于α的分数维性质充分反映了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2.分形市场分析不必依赖于独立、正态或方差有限的假设。3.应用R/S分析法,可以确定信息的两个重要方面,Hurst指数H和平均的周期长度。4.公众对于信息以非线性方式作出反应,因而有偏的随机游走是市场的常态,表现为分数布朗运动。5.对于随机游走的偏离程度取决于指数H。本文从对EMH的产生及其发展讨论出发,从分形的角度探讨市场特性的分形市场分析方法及其所反映的市场特性,推广了资本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是分形的,服 从分数布朗运动,即有偏的随机游走,其研究方法可以采用R/S分析法。公众对于信息以非线性的方式作出反应,因而呈现出对信息的不一致性消化、吸收,导致 对随机游走的偏离,并表现为市场的常态。

随机游走的随机游走模型

4. 请以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一,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几乎都是以"有效市场假说"这一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法玛把大量对证券市场效率的观测,发展成有效市场假说.该理论的实质,是研究证券市场场价格对全部相关信息反应的速度和分布.有效市场假说较完全市场假说,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为人们指示现实中的证券市场效率与有效市场假说中的三种不同市场效率的差距,查明其原因,进而对症下药,以达到提高证券市场效率的目的,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有效市场假说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的缺陷,彼得斯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以替代有效市场假说.分形市场 说是应用"分形几何学"这一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来研究证券市场,有专家认为,分形市场假说集中反映了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时下居主流地位的有效市场假说大相径庭,因此,对我们证券有效性的研究,应以这一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才能较客观地揭示出证券市场的特性及有效性. 
二,关于研究的方法问题 
目前,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我国证券市场是达到弱型效率还是达到半强型效率进行检验.其中,对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型效率的检验,基本上都是采用"随机游走模型"和"过滤检验"两种方法;对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半强型效率的检验,基本上都是采用"市场模型"和"夏普一林特勒模型"两种方法.而不同的则只是样本的时间及数据不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证券市场有效性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法,尤其是经验性实证法.这对于我们解释和预测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达到什么程度,无疑是必要且重要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实证法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表现主要有:实证法力图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通的命题,其研究结果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概率或然性;过分强调假设和数学模型化,可能导致把研究对象过于简单化,从而使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系统性偏差,远离现实.忽视甚至否定价值判断,可能造成"是什么"和"为什么"之间的割裂,出现"描述主义"倾向,等等.因此,在研究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过程中,实证分折和规范分折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的.把这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有助于说明"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也有助于说明"应该是怎样的问题". 
三,关于研究的定位问题 
笔者认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应集中地体现于:证券市场与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一致性,即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能够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作用.因为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功能和作用,只有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而且,还应该看到,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在证券市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经济环境下,又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和侧重点.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有一个"定位"问题.只有"定位"正确,才能使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为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少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筹资效应";二是"改革效应",即促进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转变;三是"配置效应",即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相比之下,后两大作用更加重要.因为对国有企业来说,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问题不在于"缺钱",而在于缺少把钱用好的机制.因此,这两大作用的发挥,应是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集中体现,或者说是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第一目标.然而,目前有许多学者在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进行研究中,则把其定位单纯地放在证券价格对有关信息做出如何反映的检验上.显然,这便忽视了证券市场与国民经济运行的一致性,对当前如何发挥证券市场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由于这种检验的范围仅局限于证券二级市场,忽视了证券一级市场的作用.事实上,证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而有效地发挥证券市场的功能.
原作者:张兆国 宋丽夕 张新朝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黄迪摘自《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走出弱型有效市场的误区
――――对中国股市EMH实证检验及其结论的评述与思考
股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因而对股票价格行为和定价效率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价格机制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因此,西方学者对资本市场的效率进行研究时,大多数是对价格效率进行研究,即研究金融市场中的资产怎样定价才是有效率的,并以此来研究和验证资本市场本身的效率.其中,最有影响的有效市场假说(EMH)是主流的金融市场理论.
一,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 
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是信息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信息以不带任何偏见的方式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反应,那么就可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有效的股票市场意味着股票的现实价格充分地表现了对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影响股价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象已无法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如收益率的尖峰和胖尾,元月效应,小公司效应,低市盈率效应,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等,尽管EMH的支持者为了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一再对该理论描述做出修正,EMH仍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其主要争议表现在:(1)信息界定的模糊性.(2)市场价格本身并不能反映所有信息. (3)"联合假设"的检验问题,有效性的检验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4)EMH没有涉及到市场流动性问题. (5)EMH的线性范式.
二,传统EMH检验方法对中国股市的有效性检验及其结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关于中国股市的弱型有效和半强型有效检验方面的研究.传统对EMH检验半强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基于公司特征的交易策略的检验,典型的方法有小公司效应检验和低市盈率效应检验;二是市场对于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检验;三是对专业投资者业绩的检验,看专业投资者能否凭专业技能获得超额收益.如果证券市场中存在以上情况,则说明未达到半强型有效,反之则认为达到了半强型有效.对于中国股市半强型有效的检验,学者们基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认为中国股市末达到半强型有效.
检验弱型有效的代表性的方法有随机游走检验,游程检验和过滤检验.该类检验实质上是考察证券价格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证券价格间不会表现出某种可观测或可统计的确定趋势,则认为市场达到了弱型有效.早期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弱型有效检验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未达到弱型有效,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后来的使用传统EMH检验弱型有效的方法对中国股市的检验倾向认为,中国股市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了弱型有效.
三,对我国股市弱型有效结论的反思 
中国的股票市场目前还不具备用传统EMH检验的外部条件,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传统EMH检验得出的弱型有效市场的结论来定位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其结论的可信度不高.原因如下:
1,传统有效市场检验本身的问题
主流的EMH检验中应用的都是线性计量模型,独立性和正态分布是其基础假设.然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如此.在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检验中,我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价格行为的非线性关系对传统EMH检验的影响,在非线性的框架下,研究结果都拒绝传统方法对中国股市弱有效性的判断.
2,中国股票市场自身存在严重的价格偏离问题
股票价格对于所代表的企业价值产生偏离,造成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严重脱离基本面因素决定的真实价值.用主流EMH检验方法得出的中国股票市场弱式有效的结论,定位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几乎说明不了中国股票市场定价对于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是否有效,多大程度有效的问题.
四,结 语
总而言之,之所以不能照搬国外的EMH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检验得出的结论,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股市及其外部环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中信息的规范性,真实性,充分性和分布的均匀性等都与成熟市场有较大差异.这加剧了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导致反应和反映信息的价格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很难是"有效"的.当然,经验检验仍然有其参考价值.市场有效性检验是对市场运行结果的检验,如果价格确实是随机游走的,至少说明股票市场的运行已经能比较充分,迅速地对历史信息做出反应,这也是股票市场自身运行效率提高的表现.但如果谈到股票市场定价对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仍然需要对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外部制度和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可能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有比较完整和准确的把握,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提高股市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原作者:郑 伟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黄迪摘自《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年12月第4期 
论中国股市非有效的市场结构性因素
中国股票市场的非有效尽管为大家所接受,但问题是,须正确地探求造成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的原因.中国股市信息披露的不规范,有些人利用资金优势操纵股市,内幕交易等类似因素只是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的一些浅表性原因,而中国股市效率的基础性原因是市场结构,其他因素均须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作用,所以不能把影响股市效率的各种因素相提并论.
中国股市的市场结构表现为,从股市投资者构成角度看,许多个股的流通股部分,由一个(或多于一个)"庄家"与大量"散户"所共同拥有.将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的基本原因归之于中国股市的这一市场结构是因为股票市场的效率需建立在这一股市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而中国股市的这一结构,完全破坏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我们知道,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成熟的股市中,经济学家通过对股市有效性所作的大量实证检验,比较一致地得到了中强有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式有效的结论.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之所以有效,其基础在于这些国家股市相对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使股市成为一个非常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第一,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投资者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操纵市场.第二,信息是完全的.第三,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第四,产品是同质的.而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尽管证券法规限制股市寡头操纵个股,例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证券法》对机构投资者投资一个个股的份额限制为该个股总流通股的5%以内,个人限制为5‰以内.但在实际上,熟悉中国股市的人都知道,股市寡头炒作个股持有的流通股比重通过分散持仓等手段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否则,所谓的"庄家"概念就不会在中国股市如此流行.这就是说,在中国股市中,这一法规条文很难得到有效执行.
现在,我们来分析中国股市的这一市场结构怎样决定了股市寡头和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投资活动,及这些决策和活动的过程怎样成为破坏中国股市实现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性条件,从而导致了中国股市的非有效.
由于股市寡头的特征是通过占有个股相当大的份额,从而操纵该个股的价格走势,因此,股市寡头和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具有典型的博弈性质.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我们先假定他们之间的博弈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类型,那么,这一博弈就类似于博弈论中著名的"智猪博弈"的例子."智猪博弈"这一例子讲述大猪和小猪需作决策,由谁去按能够使其获得食物的按钮.分析这一博弈,大小猪均为最优的战略,即纳什均衡,是大猪按,小猪等待,结果是大小猪均获得相同的收益,各能吃到4个单位的食物.在股票市场上,股市寡头就类似于大猪,中小投资者就类似于小猪.股市寡头要赢利,只有自己收集信息,利用资金优势操纵价格,获取差价.中小投资者既无能力收集信息,也无能力操纵价格,他们的最优战略只能是跟随股市寡头.但前提是,这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类型假设成立.但在实际中,中小投资者却远没有"小猪"那么幸运.事实上,他们跟庄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亏损而不是获利.原因在于,中小投资者与股市寡头在中国股市特定的市场构造下进行的博弈并非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类型.换个角度说,中国股市的市场构造,使中小投资者与股市寡头的博弈是在中国股市远离了完全竞争的市场状况下进行.首先,从信息角度来看,股市寡头与中小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他们之间的博弈是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其次,从资本流动性角度来看,中国股市中的中小投资者资金流动实际上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再次,从产品同质性角度看,中国股市存在同股不同权不同利状况.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大多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三部份,其中,国家股,法人股不能通过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
原作者:李雅珍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黄迪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市场有效理论对我国股市发展的启示
股票市场是否有效是股票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应程度.根据对深沪股市1995年以来的检验表明,我国股市基本呈弱式有效市场.同时,运用市场有效理论有助于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对股市的监管,也有利于我国股市发展中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以及对个人投资者的保护. 
以下从两个方面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对股票市场发展的启示.
市场有效性理论对监管当局的启示
政府在股票市场中主要有两种方式的干预行为:一种是通过宏观经济调控,试图通过调整股票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对股票价格的长期走势进行控制,不能猛涨也不能暴跌,即把凯恩斯的市场干预理论运用到证券市场中;另一种是通过立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手段,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规避违约风险.通过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理论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于第二种干预,是完全符合有效市场理论的,而对第一种干预则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资本市场上,有效市场理论告诉我们,股票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它所包含的信息而不是供求关系,换句话说,无论市场处于强式或半强式或弱式状态下,试图以行政方式改变股票宏观供求状况希望达到对股票市场的长期运行进行调控是不可能的.在有效的股票市场中,信息是决定股价的最主要因素,所以信息在一个股票上的传导途径,传导速度和传导质量,就成为影响该股票市场体现为何种效率的关键.而政府对一个有效的股票市场进行干预的最好途径是对信息的传导机制进行完善和监管.所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管理与干预应以目前的行政手段为主的格局逐渐转变为大力加强建立在三公原则上的信息披露渠道,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以及监督信息披露质量等方面,使股票市场体现更高的效率,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发挥其重大作用,真正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股票市场有效性理论对投资者的启示
对机构投资者的启示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应该是提供一级市场的发行业务,而就个人投资者而言,提供投融资服务,以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对各种不同投资条件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的投资服务应是其主要的经营方式,一方面,这样才能使机构投资者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有持续稳定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有比个人投资者更低的投资成本,从而降低整个股票市场的交易成本.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前提必然使内幕交易的利润不足以抵付其交易成本,包括直接的交易成本和违法成本.因此,必须大力培育中国的机构投资者,通过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以保证股票市场的稳定.
2.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1)对技术指标的态度.市场有效性理论告诉我们,股票价格波动符合随机漫步模型,历史价格只包含历史信息,这对技术分析赖以成立的前提――历史是不断重复的,历史价格包含所有信息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大多数对技术分析实证研究也表明,即使技术分析能够带来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也通常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出现的,技术分析能否可以让投资者持续地获取超额利润是有疑问的.
(2)对理性投资概念的理解.股票市场有效性理论告诉我们,只要投资者对新信息作出必要的有利于自身的反应,其行为就是理性的,这与股票市场价格的稳定性是没有关系的.相反,如果在一个价格反映出无法进行长期稳定投资的市场中进行长期投资,这种投资行为才是不理性的.所以作为投资者来说,应该明确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并不是划分理性与非理性投资的标准,只有对市场信息进行充分反映的投资行为才是真正的理性投资行为.
(3)对个人投资者投资成本的思考.在一个低效率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投资的成本是非常之大的,这个成本包括进行交易所直接花费的费用,信息成本和机会成本,在考虑成本后在一个效率较低的市场中所获得的收益实际上并不如投资者所期望的那么多.
总之,股票市场有效性理论对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它对股票市场的设立者,监管者和不同的投资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我国股票市场各方面仍不完善的时期,研究股票市场有效性理论有利于我们在发展股票市场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使股票市场这个市场经济的中枢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原作者:李木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黄迪,刘梅摘自《财经科学》2001年第2期
 
关键字: 问题 有效性 研究 证券市场 中国 三个

5. 为什么股票市场是随机游走的

股票市场是随着供需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资金与股票数量的供需关系决定了股票市场的走向。资金的出入是有迹可寻的,所是股票市场也是可以预期的。

为什么股票市场是随机游走的

6. 84王福重:股市有规律吗

闪牛分析:股市是否可预测,有两派理论:一派是“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认为股市完全不可预测、毫无规律可循;另一派是“行为金融学” (Behavioral Finance)的理论,认为人是非理性的,“聪明的人”可以利用其他人的愚蠢赚钱,或者说,股市是有规律的。
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
尤金·法马(Eugene Fama)是有效市场假说的主要提出者。他认为,股票价格是随机游走的,即股票价格在每个时点上,向上和向下的概率是一样的,期望利润是零。价格随机游走能充分描述价格行为,证券投资的收益是正态分布的。研究股价序列的历史,不能提高投资者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获得多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同,比如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给了它一个经典的解释:如果市场正常运作,那么所有关于资产的公共信息(以及某些情况下的私下信息)将立即传导到它的价格内。如果价格变化似乎随机且因此而不可预见,这是因为投资者起作用了,所有的套利机会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了。
只要现行的价格反映了所有有用的信息,这时候的市场就是有效的。按照有效市场假说,股票市场是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假说,不是假定你不能在股市赚钱,而是指你不能持续地赚钱。这个假说还意味着,费尽心思寻找股市的赚钱机会是徒劳的,各种技术分析也是无效的。
行为金融学
Behavioral Finance, BF
有效市场假说的反对者,主要是所谓的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用实验手段发现,股市里的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他们对影响股价信息的反应,可能是过度的,也可能是不足的。这种不足或者过度,并不能通过套利而消除,而套利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等因素的制约。所以,股票价格并不总是合理的,当股价被高估或者低估时,就是赚钱的机会。
比如著名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实验经济学家们用羊群行为来描述股市中投资者的从众行为,也就是模仿别人,别人买就买,别人卖也跟着卖。心理学上,这是保本不亏心理的反映。但是羊群效应是非理性的,因为此类投资者不是根据有关信息来独立进行利益最大化决策的。行为金融学认为,羊群效应是股市波动的原因之一。
跟法马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非理性繁荣》中,解释了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有人认为,他预言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的大幅下跌(网络科技股的破灭),因而名声大噪,他获得诺贝尔奖,也让行为金融学大行其道,并对金融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个人观点
没有人能明确预测到股票市场的崩溃,包括希勒教授。即使表面看上去有,也不过是一种“巧合”,因为人们的心理是想赢怕输,恐惧与贪婪并存。当股票价格指数涨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人会觉得高处不胜寒,卖掉股票,再涨会引起更多人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情绪也会传染,当众多投资者都抛售时,巨幅下跌包括崩盘,都不可避免。实际上,在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前,也有类似的声音,只是被更大的乐观情绪和声音给淹没了。
以上为转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7. 当投资者使用所有已公开的信息分析股票价格变动时,股票价格是否遵循“随机游走”变动方式?

那给看主体人群是否都分析出股票价格要变动,如果都分析出来必然不遵循“随机游走”

当投资者使用所有已公开的信息分析股票价格变动时,股票价格是否遵循“随机游走”变动方式?

8. 尤金·法玛的研究贡献

 法玛教授的研究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已贯穿于经济学、商务学和金融学。他不仅研究了金融证券的价格走势以及由个人和企业决定的资产分配关系,还研究了资本市场的信息结构,公司与竞争,风险管理,通货膨胀与经济活动,不同通货的价格以及货币与银行业。法玛教授的论文是以严谨的理论性与实证方法的运用相结合为显著特征的,这些实证方法建立在统计与经济分析基础上,用实际数据、以具体的调查来证明定义严谨的抽象的问题。在公司理论方面,法玛在1970年代末提出“经理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制的开创性想法。法玛认为,即使没有企业内部的激励,经理们出于今后职业前途的考虑,以及迫于外部市场的压力,也会同样努力工作。法玛教授的另一个研究领域是将财务概念与方法应用到国外兑换市场的研究中。1990年代初,法玛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肯尼斯·弗伦奇(Kenneth French)教授合作,检验了几种可选择的财务数据能够提高股票回报与经济活动的预测度。他们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检验这些数据,同时又在公司水平上检验,例如股利的产生;又在股票回报与商业波动中检验他们的相互关系。除了考虑股票价格相对指数的波动外,他们还考虑了公司的规模以及市净率分类等因素,构建了包含市场因子、规模因子和价值因子的三因素模型。三因素模型的提出的确解释了CAPM模型不能解释的“异常”问题;三因素模型还可用来测度基金的业绩,以考察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法玛教授在经济学科的若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使金融学独立为一个学科以及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领域的进程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法玛教授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法玛教授是有效市场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为EMH这一理论的最终形成与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0年他在最有声望的专业金融杂志即《金融》杂志上发表了具有影响力的一流的关于EMH的经典论文《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回顾》,该论文不仅对过去有关EMH的研究作了系统的总结,还提出了研究EMH的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该文章中一些重要的论点是基于法码教授自身的研究的。包括他的1965年在商务杂志上发表的著名的论文《股票市场价格走势》,在这篇文章中他以有效市场假说下的价格走势的随机游走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强制性的统计证据。该文在证明有效市场假说的有效性以及其潜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被大量文献索引。1991年,法玛教授在金融杂志第50年年庆时又发表了与《股票市场价格走势》相关的一系列的后续研究成果,在其中他评价了索引其文章的文献及自己相关的研究。法玛教授在1984年在货币经济杂志上发表的题为《预期与现金兑换率》的论文,已经在大量文献中成为了一个基准,这些文献旨在实证验证在国外兑换市场中风险溢价的存在及动态特征。法玛教授在该文中的证明在专业领域内被称为法玛证明(Fama Proof),已经成为跨国经济学、商业学与财务学领域重要的学术资源,并且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经济分析与财务经济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法玛教授已经在股票回报的预测领域以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法玛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肯尼斯·弗伦奇(Kenneth French)教授在股票回报的预测领域以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股票回报的交叉选择》这一论文,使得法玛和弗兰士获得了《金融》杂志1992年度的布雷顿最优论文奖。1980年,法玛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代理问题与公司理论》的文章中已经在公司引介代理与动机问题的微观经济理论方面写上了重要的一笔。在与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詹森(Michael Jensen)教授合著的论文中已经测验了与业主和公司管理层相关的法律争议,利润的剩余要求权与公司可选择的组织结构。这些论文包括《业主的分离与控制》、《代理问题与剩余要求权》,这两篇文章都于1983年发表于《法律与经济》杂志。1991年他在劳动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在劳动合同中激励工资问题的论文,即《劳动合同中时间,薪水与激励性工资》在劳动经济学领域引起了较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