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法是什么呢?

2024-05-13

1. 痛点法是什么呢?


痛点法是什么呢?

2. 这才是根治人生痛点的基本法则

人生的痛点是什么?
  
  
 我说:“对自己的不掌控,对人对事的不掌握”
  
 您有同感么?
  
 那么,痛点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在柯维的案例分析中,人类痛点问题的根源均产生于:“希望得到幸福、成功解决问题之道,往往求助于外力。”这借助外力是经不起考验的,会认为问题是“别人”造成的,如果“别人”能够“讲理”或突然“消失”,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便是“不掌握、不掌控”的缘由了。
  
 例如:
  
 夫妻关系亮起红灯时,很少人发自内心自省“我哪里做错了”
  
 大多是埋怨对方“都是你的错,你这个……!”
  
 教育小孩子感到无策懊恼时会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子, ……”或上手就打,利用身体的优势武力解决。
  
 当老员工与新员工发生业务、工作理念冲突时,也会时常听老员工说“当初我们那是怎么干的,哪像你们现在吊儿郎当的”
  
 亲子关系发生矛盾时,家长往往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想要控制孩子听话“都是为你好、你不听,早晚会后悔!”
  
 这种由外而内的观念,往往使人产生怨怼的心理,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致使彼此关系不和的客观环境。
  
 认识到根源,怎么着手解决呢?
  
 ,我们必须改变想法,转换思维,提升自我到一个“由内而外”的新境界。
  
 有些根本的问题不能以肤浅的方式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新思想标准,也就是一套正确的行为准绳,引导我们解决根本的问题、追求圆满的人生。这种新的思想标准,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以及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的“由内而外”的修炼。“由内而外”(inside-out)即反求诸己,由个人最基本的部分――思维、品德与动机――做起。
  
  
 
  
 书中通过对:品德成功论的论证,证明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柯维用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作为案例,论述了只强调个人魅力而不知个人修养,是一种肤浅的运用社会形象的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效药,治标而不治本。只要品德有缺陷,尤其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终究成不了大器
  
 这一点的论据非常之多,只关于品德缺陷导致落马高官的事例,大家都应该是耳熟能详,不需枚举了。
  
  
 柯维说:思维与品德是息息相关的,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如果本性不改,思维也难以转换。
  
  
 
  
 我们每个人脑海中都有许多地图,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现实世界的,一是有关个人价值判断的。我们以这些心灵的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但从不怀疑地图是否正确,甚至于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个人的所见所闻就是感官传来的信息,也就是外界的真实情况。我们的态度与行为又从这些假设中衍生而来,所以说,思维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这无关乎逻辑,而是心理因素使然。
  
  
 人的一生中,来自家庭、学校、工作环境、亲友同事、宗教以及流行思潮(如个人魅力论)的影响力,均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心灵地图。
  
 透过有色眼镜去看外在的世界,也就是用自身的观点去看。认知不仅是认识外在世界,更与我们向外看时所透过的“镜片”有关,因为这镜片(即思维)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外界的诠释。因此当有人跟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们便直觉认为别人有问题。其实观点不同以致看法有异,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得改变我们看待外界的观点。一旦我们对自身的基本思维(地图)以及经验加诸我们的影响力,有愈多的认识,就愈能够为自己的思维负责,并加以检视。同时对别人的看法与思维也愈能够接纳,如此才能获得较客观的看法。
  
 但地图并不代表地点本身,只是“主观的事实”,陈述我们对某一地点的认识。而如“灯塔”一般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不论我们的心灵地图如何解释,都无法改变它的存在。
  
  
 
  
 人生的原则仿佛灯塔,是千锤百炼的真理。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品德成功论植根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生有些原则(principle)是指向成功圆满的明灯,相当于人世间的自然法则,又仿佛自然科学的定理,放诸四海而皆准,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其存在或正确性。
  
 比方说“公平”的原则,平等与正义的思维便由此衍生而来。固然每个社会对何谓公平以及如何维持公平,看法可能分歧很大,但基本上都承认公平原则的本身。
  
 “诚实”与“正直”,这是人类互信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人类才能互助合作,追求个人与群体的持续成长。
  
 “人性尊严”的原则,就如同美国独立宣言所揭示的:“人类生而平等,享有天赋不可侵犯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之权。”
  
 还包括“服务”的原则――对社会有所贡献
  
 以及“讲求品质”或“追求卓越”的原则。“潜力”原则是指人人均可成长进步,不断发挥潜能,展现才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成长”原则,也就是潜能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现;这个过程需要“耐心”、、“教育”与“鼓励”的配合。
  
 原则却是普遍的、整体的。原则适用于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团体,假使我们能把原则化为习惯,那么要解决个别问题就易如反掌。
  
  
 遵循成长和变化的原则
  
 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每一步骤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没有一步可以省略想要不劳而获、一蹴而就,不但违反自然,而且寸步难行,只会使你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便是这个道理。
  
 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不要倚重外力来达到目的,这样做不但阻碍被迫顺从一方的成长,也妨碍其独立判断与自律能力的发展,对彼此的关系弊多于利。结果是畏惧心理取代合作态度,最后双方都流于专断而急于自保。更何况,你所借重的优势――不论是体型、力气、职位、权威、学历、社会地位、外表或是过去的成就――若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又该怎么办呢?
  
  
 一般人对于成功的个人、家庭与团体,总是钦羡不已。他们羡慕别人的能干、成熟,家人的团结合作,以及组织的团队精神。但他们真正想知道的却是成功背后的秘诀,向成功者请教的,不外乎如何能够立竿见影、立收解决自身难题的方法。
  
 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有能提供这类答案的人。有时候速成的办法还颇管用,可暂时消除一些表象的问题。只是真正的症结依旧存在,久而久之问题又会浮现。而且愈是求助于“特效药”,病症拖得愈久,病情愈加恶化。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历经考验而永垂不朽。
  
 思维转换,建立全新的观点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由内而外的修炼强调,先追求个人的成功,才能有人际关系的成就;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诺言。凡是以个人魅力重于品德,或者不能由个人修养做起,而期望改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由内而外是一个过程,是遵循主宰个人成长进步的自然法则,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它会形成良性循环,把我们提升到自立自强与相互依存的更高境界。
  
  
 反求诸己、由内而外落实到生活工作中,时刻用地图与灯塔的理论警醒、反思、修正自己,守住原则,坚固道德体系,掀开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新建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