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避免以下的误区

2024-05-13

1.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避免以下的误区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立起来。“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的精华所在,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则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农业文化遗产而言,内涵的保护远大于形式的保护。 
二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立起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系统在新的条件下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并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为遗产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对立起来。保护不是保存,发展不是开发。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积极的保护。既反对缺乏规划与控制的“破坏性开发”,也反对僵化不变的“冷冻式保存”。 
【摘要】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避免以下的误区【提问】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立起来。“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的精华所在,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则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农业文化遗产而言,内涵的保护远大于形式的保护。 
二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立起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系统在新的条件下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并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为遗产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对立起来。保护不是保存,发展不是开发。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积极的保护。既反对缺乏规划与控制的“破坏性开发”,也反对僵化不变的“冷冻式保存”。 
【回答】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避免以下的误区

2. 什么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应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方面有显著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以及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点
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是多功能性:这些系统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这些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是农业系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不但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可以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一)开展此项工作是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业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农业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
(二)开展此项工作是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之根基,是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深入发掘这其中的精粹和重要遗产并以动态保护的形式进行展示,能够向社会公众宣传农业文化的精髓及承载于其上的优秀哲学思想,进而带动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认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开展此项工作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经验、传统技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可以提供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先进理念。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可以促进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增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四)开展此项工作是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许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系统,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农业文化宣传展示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既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资源载体,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人力支持,又能有效带动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准
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识与技术,并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一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潜力。
5.精神与文化:指该系统拥有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哲学、生活和艺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持续性
1.自然适应:指该系统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所表现出的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的恢复能力。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2.人文发展:指该系统通过其多功能特性表现出的在食物、就业、增收等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能力。基本要求:能够保障区域内基本生计安全。

濒危性
1)变化趋势:指该系统过去50年来的变化情况与未来趋势,包括物种丰富程度、传统技术使用程度、景观稳定性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程度。基本要求:丰富程度处于下降趋势。
2)胁迫因素:指影响该系统健康维持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新技术、外来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强度。基本要求:受到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

示范性
1.参与情况:指系统内居民的认可与参与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馈信息。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可进入性:指进入该系统的方便程度与交通条件。基本要求:进入困难较少。
3.可推广性:指该系统及其技术与知识对于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价值。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保障性
1.组织建设: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基本要求: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人员。
2.制度建设: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制定的《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完成情况,要求包括明确的政策措施、监督和奖惩手段等。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制定工作。
3.规划编制: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编制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要求包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变化、现状与价值的系统分析,提出明确的保护目标、相应的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基本要求: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

3. 什么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据报道,为保护和传承境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南省新化县采取“整土还田”,打造“生态旅游田园综合体”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让遭遇抛荒危险的紫鹊界梯田重焕光彩。

报道称,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家表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是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联合国粮农组织2003年就已经开始进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填补了我国遗产保护在农业领域空白,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4. 我国新增三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有什么意义?

5月17-19日,全球关键农业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合理资询工作组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工作会议,中国的三个传统式农业生产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道文化系统软件、内蒙古阿鲁科尔沁大草原游牧系统软件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田梯系统软件,因其特有的传统的生产过程和知识结构,在食材与生活安全性、关键的农业物种多样性、价值与文化艺术及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用价值、园林景观等领域具备显着特性和全球必要性,合乎GIAHS评比规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确认为全球关键农业历史文化遗产(GIAHS)。

目前为止,粮农组织全球关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已包含全球22个我国的65个系统软件,中国一共有18处遗产地当选全球关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新项目总数居世界各国之首。
为解决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体系衰退、全球气候问题、土地荒漠化与土地退化、当地性传统式专业知识缺失等可持续发展观重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进行了全球关键农业历史文化遗产(GIAHS)维护提倡。中国是最开始回应并积极开展该倡导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浙江青田稻鱼相互依存系统软件强烈推荐为第一批维护示范点,并于2005年6月变成第一个宣布授牌的遗产地。
今年是全球关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20周年纪念,农业农业部适用遗产地进行系列活动,粮农组织将于10月份举办庆典活动,因而三个工程的评定也是具备独特的实际意义。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赛梅朵表明,“全球关键农业历史文化遗产已根据不凡的绿色生态农业方式证实其可持续性农业方式的较大发展潜力。根据对农业管理体系原来特点进行运用,它能为乡村引入新的魅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坐落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区“福建安溪铁观音茶道文化系统软件”是独具特色的茶种植区,早就在10新世纪就逐渐产茶地,发轫于1725-1735年间的铁观音茶叶是其最著名的茶系,处于绿茶和红茶中间,属半发醇型乌龙。本地茶农具备与众不同的专业技能,包含对地理环境的用心管理方法,以确保最好标准下的茶叶种植和生产制造出高质量的茶,与此同时也确保茶树生态体系的长久平稳和茶生产制造的可持续,安溪铁观音也是变成了该市的地位代表。
坐落于在我国北边的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大草原游牧系统软件是在我国当选的第一个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可持续性农牧和敏感农场管理方法的楷模。早在旧石器,该地域就会有初期住户捕猎和游牧日常生活,遗产地有多种多样生态体系,如山林、大草原、湿地公园、江河等,具备关键的绿色生态服务项目作用。

为了更好地融入敏感的草地生态环境保护,这儿的蒙古后裔始终保持着传统式的游牧生产制造和生活习惯,她们根据每一年春天和夏日的转换场地放养,确保了大草原植物群落的维护和水资源保护的合理安排,防止了因过多放养导致的草地衰退,并确保了肉、奶等肉制品的平稳生产制造。
坐落于在我国北边河北省涉县旱作石堰田梯系统软件为雨养农业系统,兴建于元朝,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石堰长短近千万里。石堰田梯确保了山区地带极端标准下的农业生产制造发展趋势,出产核桃仁、麻椒及其稻谷、苞米、黄豆、乌枣等名特产品。几百年来,本地小区保存了充足的传统式农作物种类、绿色环保的耕种技术性,不但确保了食品安全和福址,与此同时还造就了被称作“中国第二个千万里长城”山坡地梯田景观,印证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5.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目的意义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 Sys-tems, G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一个大型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该项目将努力促进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对当地农民和少数民族关于自然和环境的传统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更好认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当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振兴和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按照项目设计,将在世界范围内陆续选择符合条件的传统农业系统进行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示范。一般而言,这些农业生产系统是农、林、牧、渔相结合的复合系统,是植物、动物、人类与景观在特殊环境下共同适应与共同进化的系统,是通过高度适应的社会与文化实践和机制进行管理的系统,是能够为当地提供食物与生计安全和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系统,是在地区、国家和国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同时也是目前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威胁的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目的意义

6. 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俗话说:“活鱼还要水中看”。作为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业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鲜活的状态存在并服务于民间社会的。将某些农业文化遗产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或是将它们做成标本放进博物馆固然是重要的,但我想这并非是我们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想让这些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农业生产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并让它们以鲜活的状态传承于民间。否则,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真的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7. 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1、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
但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莽撞介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首先,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育种、耕种、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收割储藏等农业生产经验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实施全面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兴办农具博物馆的方式,将这些农具保护起来。这种专题博物馆投资少,见效快,搜集容易,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为避免农作物品种的单一化,在建立国家物种基因库保护农作物品种的同时,还应明确地告诉农民有意识地保留某些农作物品种,为日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种源。
第三,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农业生产技术,而没有一套完备的农业生产制度,农业生产是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
最后,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农业信仰是农业民族的心理支柱。没有信仰做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

2、“三农”发展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的意义:
1、农业方面: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中国传统农业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和价值观,传统农业积累的生产技艺和管理知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2、农村方面: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佳县,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枣树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依山造田,有“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之称。
3、农民方面:有利于改善农民生计,实现收入倍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根据多个遗产地的探索实践,适度发展旅游是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8. 启动农业文化遗产什么工作的国家

2012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启动,当然这是由农业部牵头的。这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目前已公布了两批共39处项目。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的主要财富,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应该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一席。特别是在以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熟剂等所谓农业现代化充斥于世的时候,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