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现状与形势

2024-05-12

1. 简要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现状与形势

当前,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拖累,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投资实际增长率正在回落,出口面临困难局面,需求总水平偏低,经济增长遭遇比较严格的约束。

纺织业以外需为主,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纺织业出口受冲击;钢铁行业过去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建材用钢需求量非常大,现在房地产市场发生变化,钢铁行业增速自然回落;轿车产量下降是受持续高油价影响。纺织、钢铁、汽车等的回落非常突出。今年8月份,纺织业增速为8.9%,而去年同期是14.4%;钢铁业增长8.1%,而去年同期为19.0%;轿车产量下降6.0%,而去年同期增长17.1%。 

“未来几个月,影响这些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些行业乃至整个工业增长会持续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度恢复和增加需求。特别是汽车和住房是这轮增长的源头,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针对当前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尽快出台一些扶持措施。比如,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等。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扶持企业发展的措施。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这些政策措施的效应将逐渐显现。

“从长远看,中国工业需要转型,走信息化、高技术之路,更多依靠内需而不是出口。在这一过程中,会有阵痛。”

简要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现状与形势

2.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

第二个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在很多领域给我们产生了影响。所谓国际市场价格因素的波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大幅度上涨,第二个是铁矿石价格大幅度上涨,第三个是以粮食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了我们的产品进口价格大幅度上升。我们一季度进口原油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66%,一季度我们的进口铁矿石上涨了80.6%,进大豆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77%,进口食用植物油的价格上涨了70%。而中国的产品有相当高的对进口的依赖。比如说原油的进口依赖度是50%左右,矿产品是1/3左右,我们的粮食尽管是自给自足的,但是在大豆上是有2/3是依赖于进口的,植物油是有1/3来进口的。所以国际上的价格上涨给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难度很大的第三个原因是灾害,今年年初的时候在南方发生雨雪灾害的时候对我们国家的物价产生了影响。这次地震灾害也会对我们国家的物价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总体看这种难度很大。
  第二个我判断是前高后低的CPI涨幅的走势。第一个是因为翘尾因素是走热的趋势,9月份之后会逐步消失。刚开始比较高,然后逐步下降。第二个原因是政府针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供给的措施。像现在猪肉价格的供给开始上升,它们的上升会对物价产生影响。所以全年是前高后低的格局。
  第三个判断是当前的物价上涨是有其合理、有利的一面。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当前的物价上涨过程当中,农产品价格上涨当中,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大幅度上涨和农业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导致了整个农业的综合成本大幅度上升。如果不稳定这些价格上涨的话,我们生产要素的稳定是很难实现。

3. 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本期容众财经《前沿沙龙》带来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先生《2020年中国经济的挑战与机遇》,一起寻找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4. 中国宏观经济的状况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以下对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

  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在2010年达到阶段性高点以后一路下滑,并且至今仍未看到企稳迹象。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以下对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


  2017-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特征更加明显,稳中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从速度看,去年中国经济增长6.7%,虽较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有所放缓,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位居前列。现从四点来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现状。

  1.我国已经从“工业化中期”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变化,导致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生更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最主要的战场以及研发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等。上述结构性变化交织在一起,就导致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

  2.“中国模式”向常态增长模式转型。本世纪前10年是“中国模式”大放异彩的黄金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发展模式的潜力逐渐消耗殆尽。“中国模式”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如:随着发展差距的缩小,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行不通了;“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对基础设施投资产生制约;公民参与意识增强,推动政府职能转型等。

  3.人口红利消失,“未富先老”威胁凸显。早在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就已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是在尚未实现工业化的条件下步入老龄化的。老年人口的持续快速增加、青年劳动力数量的持续下降,将给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发展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如:社会储蓄率下降、投资减少;消费心理趋于保守、创新动力削弱;养老负担加重、财政可持续性下降等。

  4.国际分工格局发生变化,规则竞争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快速削弱,国际资本基于劳动力成本调整产业布局,把许多设在中国的加工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我国已经从资本净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这对于我们的产业布局、劳动力需求、经济增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受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内外市场连续走好,各项经济调整政策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保持适度乐观。我国宏观经济现状指出,全球经济回暖趋势进一步稳固,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趋好;国内创新创业动力作用显现、制度红利释放发展活力和创造潜能,以及放管服等改革推动经济新增长;雄安新区、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正形成新的经济动力;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推动市场重塑信心,带动社会加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5.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态势是什么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态势是什么?答:
2022年上半年,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疫情散发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5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成效显现,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0.4%,实现正增长。
(一)消费边际改善,投资持续增长,进出口增长较快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疫情好转推动消费恢复。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改善。二季度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8%,比上季度增加0.1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7%,主要是因为4月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11.1%,5月降幅收窄至6.7%,6月同比增速由负转正至3.1%。
投资持续增长,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1%。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0.4%,高于全部投资4.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1%,高于全部投资1.0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上半年增长20.2%,快于全部投资14.1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14.9%,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34.5%、10.0%。
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增长13.2%,进口增长4.8%,贸易顺差24812亿元。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17.8%、5.6%。
外商直接投资延续向高技术产业聚集的态势。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233.1亿元,同比增长17.4%(折合1123.5亿美元,同比增长21.8%;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从产业分布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3.6%,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34.4%,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1.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2%。
(二)农业形势总体平稳,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服务业持续恢复
上半年,三次产业同比增速分别为5.0%、3.2%和1.8%,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4.4%、0.9%和-0.4%。
夏粮再获丰收,畜牧业稳定增长。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同比增长1.0%,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5.3%,其中猪肉产量增长8.2%。养殖户生产预期逐步好转,生猪存栏环比增加。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3057万头,较上季末增长1.9%。
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新动能引领作用增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较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6.2个百分点。产业链供应链修复加快,6月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大幅转正至16.2%。企业利润恢复加快,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8%,实现由降转增,5月份为同比下降6.5%,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为51.2%。
服务业逐步恢复。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同比下降6.1%、5.1%,6月转正至1.3%。服务业新业态增长较快,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企业预期向好,6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其中零售、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指数均位于55%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
(三)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价格涨幅持续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7%,涨幅比一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4至6月涨幅分别为2.1%、2.1%和2.5%,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影响,上半年国内汽油、柴油价格涨幅比一季度分别扩大3.6个、3.8个百分点。新一轮“猪周期”开启,4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趋于上行。
生产价格涨幅持续回落。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7.7%,涨幅较上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在国内加大保供稳价、基数效应等因素作用下,PPI同比涨幅继续回落,从今年1月的9.1%逐步回落至6月的6.1%。上半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PPIRM)同比上涨10.4%,涨幅比一季度低0.9个百分点;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CGPI)累计同比上涨5.9%,比一季度低0.3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企稳回升,稳经济保民生效应显现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态势是什么

6.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式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18年,在中美贸易摩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重挑战下,中国实体经济运营困难、企业违约众多、股市非理性下跌等情况陆续出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但是,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一)国内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实现2018年初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5%,四季度增长6.4%。
  从主要指标看,2018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工业生产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7%、8.9%和8.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5、2.7和1.9个百分点。物价走势温和适中,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生产领域价格总体平稳,工业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剪刀差收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维持在5%左右。财政收入平稳增长,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3万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167亿元,同比增长6.2%。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中美贸易摩擦对出口和外资的影响尚未显现。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和最终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据统计,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1%、40.7%和52.2%,与2017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2和0.3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35.9%和59.7%,与2017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贡献率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贡献率分别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出23.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其中,在第三产业中增速最快的是交通运输、仓储、信息传输、租赁和商务服务,它们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宏观经济形势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基本过程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基本过程是:根据经济运行各方面的内在联系,通过能够取得的经济指标,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判断。与此相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宏观经济形势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基本过程

8.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介绍

内容简介全书用宏观经济理论,结合大量统计指标及图表的运用,分析中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内容涉及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问题、社会消费、投资及固定资本增长情况、进出口贸易中的净出口分析、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等的调控职能等。并介绍了统计指标的规范解释和实际使用经验,本书对西方经济经济理论也做了介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