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爱为什么会对墨家的兼爱批判?

2024-05-20

1. 儒家的仁爱为什么会对墨家的兼爱批判?

墨家是从儒家分化出来,在崇尚圣贤、和平和大同方面没有实质区别,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张兼爱(类似于博爱)、互利、节约,与儒家不同 儒家认为万物尊卑不同,应该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就像天上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斗有序运转一样。同时人们应互相爱护,只是这个爱因为亲疏远近不同而不同,对自己亲人的爱多一些,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少一些 墨家:博爱,反战,唯才是举,努力奋斗掌握自己命运,节约以扩大生产。 儒家:仁,“爱人”,反对苛政、滥用刑杀,重伦常。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跟孔子对着干!还挺有个性! 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回答是,由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换 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墨子》里有段话说明了这 个分歧,有个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 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墨子·耕柱》) 巫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说“爱我身于吾亲”,很可能是墨家文献的夸大其词。这 显然与儒家强调的孝道不合。除了这一句以外,巫马子的说法总的看来符合儒家精神。 因为照儒家看来,应当爱有差等。 谈到这些差等,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以为 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之子的爱,自 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 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同上)。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 础上进行的。 爱家人,推而至于也爱家人以外的人,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过来说也就是 行“仁”,这都是孔子倡导的。这其间并无任何强迫,因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侧隐之 心,不忍看得别人受苦。这是“仁之端也”,发展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爱人。但是同样 自然的是,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爱是有差等的。 儒家的观点是这样。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这会 不会弄成薄父母而厚别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除儒家的有差 等的爱。孟子抨击“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的时候,心中所想的正是这一点。 在爱的学说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以后的许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过。但是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带根本性的分歧。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 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也可以说,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应当行仁义? 不过他的回答是根据功利主义。他强调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 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若把第五章所引《墨子·兼爱》篇的话与本章 所引《孟子》论“四端”的话加以比较,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两家的根本分歧。 政治哲学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墨家的国家起源论,也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理论。现在再看儒家 的国家起源论,又与它不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 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孟子·媵文公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人伦以及建立在人 伦之上的道德原则。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照墨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有用;照 儒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

儒家的仁爱为什么会对墨家的兼爱批判?

2.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有什么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而且,我认为,儒家的“仁爱”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学者几乎公认的儒学精华所在。而当仁爱被放到礼纲所处理的两类关系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不平等性与虚伪性。在“上、下”关系中,从表面上看,礼纲为上下关系所设定的伦理规范都是相对应的,如父“慈”子“孝”
夫“义”妇“听”、君“恕”臣“忠”等,但实际上,各规范因宗法角色的不同而性质有别:凡下对上的规范,“忠”、“孝”等都被强化,明确归属礼法纲纪范畴;凡上对下的规范,“恕”、“慈”等却都被弱化,缺少硬性的礼纲约束,只能属仁义道德。这样,上下层角色真实拥有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完全不对称的

墨子把与“兼爱”相反的思想行为称为“别”。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因此,治理天下的正确途径就是“兼以易别”。墨子坚信,只要普天之下人们都遵循“兼爱”,就必然会害除利兴,国泰民安,天下和平,达到乐园一般的完美境界。
“兼爱”既有如此崇高的价值, 那么它的涵义是什么呢?墨家指出,兼爱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家庭、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涵义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层次,即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质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墨家的“兼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爱”,是相对于儒家的“仁”即“别爱”提出的。别爱,也即“仁爱”的落脚点最后还是爱自己。

道家的博爱指的是对人宽泛的爱,包容的爱;儒家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不平等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差别的爱,是平等的爱。

3.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异同是什么?

1. 具体内涵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别 ,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 爱的倾向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交相利”
3. 推行方法不同
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 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
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异同是什么?

4.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而且,我认为,儒家的“仁爱”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学者几乎公认的儒学精华所在。而当仁爱被放到礼纲所处理的两类关系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不平等性与虚伪性。在“上、下”关系中,从表面上看,礼纲为上下关系所设定的伦理规范都是相对应的,如父“慈”子“孝”
夫“义”妇“听”、君“恕”臣“忠”等,但实际上,各规范因宗法角色的不同而性质有别:凡下对上的规范,“忠”、“孝”等都被强化,明确归属礼法纲纪范畴;凡上对下的规范,“恕”、“慈”等却都被弱化,缺少硬性的礼纲约束,只能属仁义道德。这样,上下层角色真实拥有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完全不对称的

墨子把与“兼爱”相反的思想行为称为“别”。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因此,治理天下的正确途径就是“兼以易别”。墨子坚信,只要普天之下人们都遵循“兼爱”,就必然会害除利兴,国泰民安,天下和平,达到乐园一般的完美境界。
“兼爱”既有如此崇高的价值, 那么它的涵义是什么呢?墨家指出,兼爱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家庭、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涵义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层次,即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质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墨家的“兼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爱”,是相对于儒家的“仁”即“别爱”提出的。别爱,也即“仁爱”的落脚点最后还是爱自己。

道家的博爱指的是对人宽泛的爱,包容的爱;儒家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不平等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差别的爱,是平等的爱。

5.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孔子讲的仁爱和墨子提出的兼相爱有什么区别?听东岳老师精彩解答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6. 道家博爱、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与联系?

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一、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
儒家认为仁爱必由亲始。强调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差别的爱。先以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为始,然后把这种爱推广到周围的人之中,最后把爱推广到整个社会,以达到“泛爱众”。
墨家倡导“兼爱”,认为爱是没有差别的。无论是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对那些素未谋面的人,都要以相同的爱来爱他们,因此所有的爱都是相等同的,也便没有必要用忠孝来判断一个人的爱国、爱家的程度是否有偏颇。

7.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异同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而且,我认为,儒家的“仁爱”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学者几乎公认的儒学精华所在。而当仁爱被放到礼纲所处理的两类关系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不平等性与虚伪性。在“上、下”关系中,从表面上看,礼纲为上下关系所设定的伦理规范都是相对应的,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恕”臣“忠”等,但实际上,各规范因宗法角色的不同而性质有别:凡下对上的规范,“忠”、“孝”等都被强化,明确归属礼法纲纪范畴;凡上对下的规范,“恕”、“慈”等却都被弱化,缺少硬性的礼纲约束,只能属仁义道德。这样,上下层角色真实拥有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完全不对称的

墨子把与“兼爱”相反的思想行为称为“别”。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因此,治理天下的正确途径就是“兼以易别”。墨子坚信,只要普天之下人们都遵循“兼爱”,就必然会害除利兴,国泰民安,天下和平,达到乐园一般的完美境界。

“兼爱”既有如此崇高的价值, 那么它的涵义是什么呢?墨家指出,兼爱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家庭、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涵义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层次,即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质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墨家的“兼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爱”,是相对于儒家的“仁”即“别爱”提出的。别爱,也即“仁爱”的落脚点最后还是爱自己。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异同

8.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而且,我认为,儒家的“仁爱”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学者几乎公认的儒学精华所在.而当仁爱被放到礼纲所处理的两类关系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不平等性与虚伪性.在“上、下”关系中,从表面上看,礼纲为上下关系所设定的伦理规范都是相对应的,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恕”臣“忠”等,但实际上,各规范因宗法角色的不同而性质有别:凡下对上的规范,“忠”、“孝”等都被强化,明确归属礼法纲纪范畴;凡上对下的规范,“恕”、“慈”等却都被弱化,缺少硬性的礼纲约束,只能属仁义道德.这样,上下层角色真实拥有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完全不对称的
墨子把与“兼爱”相反的思想行为称为“别”.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因此,治理天下的正确途径就是“兼以易别”.墨子坚信,只要普天之下人们都遵循“兼爱”,就必然会害除利兴,国泰民安,天下和平,达到乐园一般的完美境界.
“兼爱”既有如此崇高的价值, 那么它的涵义是什么呢?墨家指出,兼爱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家庭、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涵义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层次,即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质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墨家的“兼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爱”,是相对于儒家的“仁”即“别爱”提出的.别爱,也即“仁爱”的落脚点最后还是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