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你都读错了哪些?

2024-05-11

1.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你都读错了哪些?

新皇冠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经常被误读为Guán,冠是一个复调词,read Guán,名词,指帽子或帽子状的东西;read Guán,动词,指戴帽子。新型冠状病毒是新冠状病毒的缩写冠状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因其外膜而得名,类似中世纪欧洲皇冠的棒状突起新皇冠的皇冠具有皇冠的含义。作为一个名词,应该读Guán而不是Guán.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在相关宣传中经常被误认为是戴口罩戴是指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加上一个能发挥其功能的物体,戴是指随身携带和拿着一个物体戴口罩是指将口罩正确地敷在鼻子和嘴巴上,戴口罩是指随身携带口罩。显然,戴口罩可以防止病毒侵入呼吸系统,而戴口罩不能隔离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共渡难关已成为一个高频词,其中度常被误认为度渡和渡都是指穿越、穿越和通过。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一起使用,但现在它们有了自己的分工,度与时间概念相结合,如消磨时间、庆祝节日;度与空间概念相结合,如穿越江河海洋。难的本义是指难以通过的关口。它是空间的概念,应该与度而不是度相匹配。尽管有生命危险,但大多数医务人员还是退步了,在防疫一线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诗歌用杏林天使和杏林英雄来赞美他们,但杏林常常被误认为是杏坛。杏林与三国时期的吴族人董峰有关。据说他不收医疗费。他只要求病愈的人在家附近种杏树。重病者种五棵树,轻病者种一棵树。后人称杏林为好医生,也指医界杏坛与孔子有关。据说孔子曾经在杏坛上教书,后人称之为杏坛,现在指的是教育领域。

在报道国外防疫措施时,宵禁屡见不鲜,但往往被误认为是宵禁晓指夜晚,晓指云和天空。宵禁,即禁止夜间活动。大多数人必须在白天工作,所以许多国家限制他们只在晚上活动。宵禁防疫的基本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人际接触。宵禁与云和天空无关。不能写为宵禁。在新一轮疫情的威胁下,许多国家的医疗体系濒临崩溃,许多媒体都说医疗资源受到挤压。run-on应该是run-on跑是指兑换,跑是指持票人与发卡行竞相兑换现金,严重时会导致银行倒闭,丧失兑现能力的现象。医疗资源的占用可以比作跑排挤是指强迫他人服从,排挤”医疗资源没有意义。

一些媒体报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或药物,这些都是副作用,应该是副作用。任何药物的药理作用都不是单一的。对于一种特定的疾病,主要作用起治疗作用,副作用是其他无效作用。副与主相对,强调附带性。药理学术语副作用不能写成副作用。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你都读错了哪些?

2. 咬文嚼字2021十大语文差错

 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程序,《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出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21年的语文生活中有哪些典型差错。  
     
   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1.“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
   2.“戴口罩”误为“带口罩”
   3.“共渡难关”误为“共度难关”
   4.“杏林”误为“杏坛”
   5.“宵禁”误为“霄禁”
   6.“挤兑”误为“挤对”
   7.“副作用”误为“负作用”
   8.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
   9.“科创板”误为“科创版”
   10.“螺蛳粉”误为“螺丝粉”。
   十大语文差错评选标准    1.典型性 
   重点关注语文运用中使用频率高、出错频率高的典型差错。
    2.新闻性 
   重点关注出现在重大新闻、热点事件报道中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错。
    3.广泛性 
   差错类型全面。语言文字及文史百科等各类差错兼顾,街头店招、广告、说明,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全方位考虑。

3. 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公布,都有哪几个?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0十大语文差错,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中招,比如折磨了我们一年的“新冠”的读音为一声,但常常会有人读成四声。常常走进读音圈套的你,是不是也时常感叹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我们语言交流常常离不开语言,我们说这就是语言能够丰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情绪,所以说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都会给生活提供一些色彩。
中华语言文化不同于其他语言,我们拥有的各种谐音。在交流过程中,人们一旦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误读,也因此我们的语言也拥有了独特的艺术。



语言和文字密切相连,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楷书、行书、隶书,它告诉我们文明的由来和发展,它传承了文明。中国这个令人羡慕赞叹的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的语言文字更是博大精深,自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和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语言文字以后,就翻开了中华民族语言汉字文化的新篇章,才有了今天先进文明的中国。
我们每一个留学生相对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如果自己不精通其他国我家的语言其实学校是不会同意我们的流程申请,也不会让我们允许去别的国家去学习的,每一个留学生在留学之前都会对于自己已经将要去到的学校有一个基本的掌握情况,也要明白自己去留学的一个中级的任务,带着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去的时候,才能够知道自己最后要学习到什么样的程度。



所以一个留学生如果不了解别的国家的语言其实相对来说是不会同意留学申请的,我们每一个留学生相对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当然如果是自己想要去留学的话,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不精通,那么去了这个学校之后,他们就会把我们不精通语言的这一批人安排到一个学习亿元的班级来共同学习,这有助于这个学生对于国家语言有一定的了解程度,而且相对来说氛围好的情况下,当我们身边的人全都在说这个国家语言的时候,我们的语言会学的非常的快,而且相对环境也非常的好,能够让我们快速的学习域中语言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语感和氛围感。

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公布,都有哪几个?

4. 2011年12月2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位于前五位的是:①2011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复/复。2011年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光复”字样,其实都应作“光复”。“复”,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义,“光复”的“复”指恢复,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复”;“复”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复”“复印”。
三、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其中的“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作“合龙”。“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铊”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野。这是一个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tuó。铊的化合物有毒。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5.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哪些词最容易读错

这十大易错词里面,仔细一看有半数以上我都读错了,这让我一度怀疑语文是不是在学校里白上。当然,肯定不止我一人这样。
第一,新冠和新‘冠’这个词应该是2020年出境频率最高的词了,但是很多人都没念对它的读音,就跟我一样。在看到这个新闻前,我把冠字都是念第四声的,至于为什么?可能单纯是觉得好听,个人印象里‘冠’这个字读第一声好像只在冠冕堂皇这个成语里。所以读第四声读成了习惯,这一时间我都不知道能否纠正得掉。但是我们以词性来分析,第一声的冠是形容词,第四声的冠是动词,从新型冠状病毒这个词组来看,显然是应该读第一声。

第二,螺蛳粉和‘螺丝’粉这也是一个大大的误区,你要是不强调它俩的差异,我还真以为后者才是正确读法。讲道理,粉不就是丝状,一根根的吗?所以叫‘螺丝’粉好像没什么毛病,但仔细纠结起来,这里面差别大着呢。首先螺蛳和螺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前者俗称田螺生活在河里,可以做成好吃的菜,比如香辣螺蛳。后者就跟食物没啥关系了,只是一种最常见的工业零件。虽然螺蛳粉里没螺蛳,而且确实有很多粉条。但是直接叫成‘螺丝’粉也是过了,反应过来的人就有严重违和感,咋的,把螺丝这铁疙瘩当成了食物?

第三,宵禁和‘霄禁’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这两个词的区别,因为长得像而且读音也一样,脸盲的人很容易就中招了。我自己也是摸索了一些规律才记住的,比如宵字是宝盖头,常搭配词组宵夜,所以很容易联想到时间。而霄是雨字头,有云霄,九霄这些读法,所以通常感觉像是一种气象。而宵禁呢,是晚上禁止外出的意思,所以前面只能是指代时间的宵了。翻开词典我们也能查到,宵就是晚上的意思,而霄则指代云层。

当然还有一些认错的词没提到,主要是上面这几组在我这出错机率太高了,所以拿出来仔细分析。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哪些词最容易读错

6.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都有哪些差错入围?

现在人每天基本都是用语音聊天,即便是打字,也是直接音能对上,对方可以理解自己的意思就可以,没人会去纠结于字和音是不是正确。但是在网上看到了《2020年的十大语文差错公布》,看到列出来的十条,还是我们非常常用的词汇,让人看后真的觉得受益匪浅。

一、这些词汇里,包含新出现的词汇或者根据新闻事件出现的热搜词汇,比如“新冠”“戴口罩”“共渡难关”“杏林”等。随着疫情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那就是“新冠病毒”,这个词汇里面的“冠”,我们一般人都会习惯的读作四声guàn,但是在这里读四声是不正确的。”冠”字有两个读音,guàn和guān,四声的时候是动词,意思是戴帽子。一声的时候是名词,意思指帽子或者像帽子一样形状的东西。在新冠病毒的这个词组里,应该读作一声的guān。
二、十大差错的词汇中,也有平时用到的词汇,比如“宵禁”“挤兑”“副作用”“科创板”“螺蛳粉”在经常犯错的词语中,还有“宵禁、挤兑、副作用、科创板、螺蛳粉”这些词语,一般都是直接打出来之后,会达成别的字,但是看着也不像错的样子,所以就会造成错误。可能这和现在人们都习惯使用手机和电脑,直接输入文字的时候较多,用手写字的时候较少,就造成写错字的时候也多了起来。
三、成语的使用让人觉得非常的有文采,但是如果用错了地方,可能还不如用普遍的词汇更得提。此次十大语文差错里公布出来的一个经常被用错的成语是“叹为观止”,有的人可能理解为“惊叹、惊讶”的意思,但是竟然有的媒体在用到这个词汇的时候,说“疫情的防控形势,让人叹为观止”。这种形容就是非常的不合适,因为叹为观止是指事物好到了极点,才会如此的形容,而显而易见的是,疫情可不是好事呀。

7.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哪些词最容易读错?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哪些词最容易读错?

8. 2020十大语文差错揭晓!我国语言为何如此博大精深?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0十大语文差错,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中招,比如折磨了我们一年的“新冠”的读音为一声,但常常会有人读成四声。常常走进读音圈套的你,是不是也时常感叹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我们语言交流常常离不开语言,我们说这就是语言能够丰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情绪,所以说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都会给生活提供一些色彩。
中华语言文化不同于其他语言,我们拥有的各种谐音。在交流过程中,人们一旦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误读,也因此我们的语言也拥有了独特的艺术。

语言和文字密切相连,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楷书、行书、隶书,它告诉我们文明的由来和发展,它传承了文明。中国这个令人羡慕赞叹的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的语言文字更是博大精深,自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和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语言文字以后,就翻开了中华民族语言汉字文化的新篇章,才有了今天先进文明的中国。
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工具,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30种文字……这么多复杂的方言和文字在民族与民族之间造成了沟通交流的障碍,所以我国规定了汉语和汉字为正规的全国的通行语言文字,把五十六个特色各异的民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不仅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交往,还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语言是生活的记录者、是生命的演绎者、是文明的传承者。我们热爱我们的语言,更要学会正确使用语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