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针灸有什么认识?

2024-05-11

1. 谈谈你对针灸有什么认识?

据报道35岁的长沙市民王女士体形消瘦,近日她到按摩院用针灸治疗肩痛,不料几针下去刺破了肺,形成严重气胸险些丧命。5月11日,长沙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专家提醒,市民做针灸治疗时最好去有资质的医疗机构。那么我们在做针灸是需要注意什么呢?
疼痛感主要是针进皮肤时产生
针灸师可将大部分疼痛感降低到完全可以忍受的轻微程度,第一次接受针刺的患者尽量放松,不要过度紧张,以利于施针。针进皮肤后一般患者会感到针下有麻、酸、重、胀,或凉、热、痒、抽搐、蚁形等感觉,部分穴位有时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电感或其他针感传导及扩散等现象,这是正常的针刺反应,中医称之为“得气”。
过度饥饿、疲劳者
晕针的表现是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精神疲倦、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出冷汗等。所以要在休息、饭后再行针灸,否则容易引起晕针。若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患者应取舒适自然的体位
否则留针期间容易疲劳;留针期间肢体不宜再动,以免发生折针、针体移位误伤组织等不良后果。有的患者针后穴位局部有一些不适感,一般数小时内消失。
针灸留针时应闭目养神
我们在针灸的时候一定不能心急心躁,尤其是在针灸留针之后更加要闭目养神,很多朋友会觉得无聊玩手机打发时间,其实看书聊天看报玩手机等会降低针灸的疗效。
针进皮肤后若又感到疼痛
这种情况可能是针尖碰到了血管,要及时告诉医师,调整针刺方向,避开血管。针刺有时碰到小血管引起出血,这是正常的,对人体没有危害。针孔处出现小血包应用力按压3分钟以上,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逐渐自行消退。
针孔处皮肤应保持洁净
一般针灸后2小时不要着水,保持皮肤洁净干燥,防止感染。运用挑刺、火针、刺血或耳穴割治处,一般针眼当天不要着水。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皮肤容易感染,更应保持局部皮肤的洁净。

谈谈你对针灸有什么认识?

2. 论针灸在传统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针灸在经典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中医的理论根基,存在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几部经典当中。对针灸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内经》《难经》和《针灸甲乙经》之中。

我们先看《内经》。《黄帝内经》对中医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明代汪机的《针灸对问》中记载:“《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它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汤液醪醴指的是汤药,醪醴就是酒用米酿成的酒,古人开始是用酒来治病,酒性味辛散,直到现在的一些药材炮制,还用到酒。古人用汤药,才十之一二。艾灸呢,占到了四五。针刺占多少?有十之八九。可见,《黄帝内经》大部分讲的都是针灸。你看,针灸在中医中得有多重要

3. 您了解关于针灸的这些知识吗?

什么是针灸疗法? 
  
  据李淑彦介绍,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功效主要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调和气血等通调作用为主。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以温阳补虚、温通散寒等温补作用为主要功效。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桑枝灸等方法。 
  
  针灸疗法是一种集诊断、治疗、预防三位一体双向调节的疗法。目前针灸治疗涉及内、外、妇、儿、骨等学科病症。李淑彦表示,针灸疗法不同于药物疗法,有的病症针灸治疗能起主要作用,有的病症针灸可作为辅助治疗方式,与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针灸在人体保健预防方面有重要意义,在疾病治疗上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辨证诊断后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李淑彦表示,虽然适用于针灸治疗的病症很多,但是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特点和化验检查结果等,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由针灸医师辨证诊断后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例如,适合针刺法的病症,针灸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气血盛衰、体质强弱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和手法;适合艾灸的病症,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等,选择不同的灸法,是单纯针灸,还是需要结合中药,都需要辨证后应用。 
  
  同时,李淑彦提醒,女性早孕、贫血、有出血倾向者、有精神疾患不能配合治疗者,不适宜针法治疗。患感冒发烧等患者不适合进行灸法治疗。 
  
  如何确定治疗间隔时间? 
  
  做针灸治疗时痛不痛?进行针灸治疗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对于以上问题,李淑彦表示,针法治疗时,患者会有酸、麻、胀痛等感觉,这是针刺穴位的得气表现,也叫针感,属于正常的反应。一般来说,这种反应会让人感觉有祛除病痛的“舒适痛感”,而不是难以接受的不适的刺痛感。灸法治疗时,局部会有温热舒适的感觉,且向周围辐射,通常患者会全程感觉轻松舒适。 
  
  针灸治疗前应当适当进食,不可吃得过饱,也不要空腹。治疗时最好全身放松、平稳呼吸,不可过度紧张、用力,治疗结束后缓慢起身,避免受风受寒,最好6小时以后再洗澡。 
  
  通常根据病情制定好针灸治疗方法后,还需再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来确定治疗间隔时间。李淑彦表示,一般来说,对于急重复杂的病症,最好每天针灸治疗一次,待病情好转平稳后,可隔日治疗一次或者每周治疗三次。对于病情相对轻、病程长、程度不重的病症,可隔日治疗一次或每周治疗一到两次。

您了解关于针灸的这些知识吗?

4. 急求一篇针灸治疗学的综述

针刺补泻的原则 | 施行补泻的依据 |《官针》篇论刺法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
   1、明辨经络  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意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分别采用适当的刺法以达到调气。
    2、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针灸治疗前必须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
    3、辨别虚实 《灵枢·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与实概括了邪与正的关系。由于针灸的作用在于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平衡,所以《内经》总结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针灸施治之前,必须明辨虚实,即通过四诊合参对病症作出正确诊断。对针灸治疗来说,更须审察其经络的虚实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指下感觉以分虚辨实。

  《官针》篇论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其中有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种病症的“十二刺”。“五刺”是针对五脏有关病变而提出的。“三刺”是指毫针刺入皮肤后,分浅中深等三种不同深度的分层刺法,后世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等综合补泻法。

  九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故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应运用九种不同的刺法。
   (1)、输刺 ——“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针治方法。如脏腑疾病,可取有关经脉的肘膝以下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相关的五藏俞(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2)、远道刺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这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府输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
    (3)、经刺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如郁血、硬结、压痛等)。这种刺法主要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并单独取用病经的输穴治疗,故称为经刺。
   (4)、络刺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浅刺体表郁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刺法以刺血络为主,故称络刺,又称刺络。多用于实证、热证。
   (5)、分刺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指针刺直达肌肉部的一种刺法。分肉指附着于骨骼部的肌肉。治疗肌肉的痹证、痿证或陈伤等,均可选用此法,以调其经气。
   (6)、大写刺 ——“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这是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泻水的刺法。“写”通“泻”,排队泄出的意思,故称大写刺。
   (7)毛刺 ——“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于”字据《甲乙》补)因浅刺在皮毛,故称毛刺。
   (8)、巨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
   (9)、焠刺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阻疽等病症。
   十二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的意思。由于刺法中有十二节要,所以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
    (1)、偶刺 ——“偶刺者,以手直心苦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临床对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本法。
    (2)、报刺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是治游走性病痛的针刺方法,根据病人所报之处下针。施行手法后,询问病人针处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处下针。报,亦作“复”解,即出针后复刺的意思。
     (3)、恢刺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4)、齐刺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5)、扬刺  ——“扬刺者,正内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为扬刺。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近代梅花针叩刺法,即为扬刺法的演变。
     (6)、直针刺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先挟持捏起穴位处的皮肤,然后将针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对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称作沿皮刺或横刺。这种刺法,进针较浅,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症。
     (7)、输刺  ——“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种刺法,是垂直刺入较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将针退出,乃从阴引阳,输泻热邪的一种手法,以治气盛而热的病症。输指输通,直入直出,以泻病邪,故称输刺。
     (8)、短刺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其法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
     (9)、浮刺  ——“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故名浮刺。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应用皮内针法,就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杨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10)、阴刺  ——“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是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
     (11)、傍针刺  ——“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是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
     (12)、赞刺  ——“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块,是边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赞是赞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称赞刺

5. 学针灸有什么好处如题 谢谢了

针灸几乎对所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的基础是经络腧穴学, 中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互相联系的系统, 内到五脏六腑,外到四肢百骸、骨肉筋皮等,彼此之间都有联系, 而联系表里、疏通阴阳的就是经络, 穴位就是经络上的敏感点和特殊的反应点, 所谓不通则痛,经络穴道上出现气血淤阻、过剩或虚弱的情况, 就会产生病痛。 而针灸正是直接作用于经络腧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就是透过银针刺入穴位,施展补泻手法;而“灸”则是通过点燃艾柱或艾条,给予穴位温热、通透的刺激。两者同样都是疏通阻塞的经络,调理阴阳,使人体恢复健康 由于针灸是作用于人体的经络,可以说对所有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痛症(包含肌肉关节痛、经痛、胃痛等)的效果特别明显,因为不通则痛,中医认为疼痛就是由于经络的阻塞和失调而出现的,因此针灸对痛症的治疗效果,甚至比药物还好得多 如果是给合格的针灸医师,在合格的医疗场所治疗,可以说是不会有任何后患的。吃药还有人会有过敏反应,但针灸最大的风险也不过就是晕针(有些人对银针恐惧,针刺后会出现短时间的晕眩)和断针(针具断在皮肤下,这是针具没有保养好才会发生的事故)而已

学针灸有什么好处如题 谢谢了

6. 针灸学说

针灸学说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按照针灸学说,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即可直接施治,其要点是辨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的矛盾关系。这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143。 
  本题知识点: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与文化描述, 
  
       

7. 中医针灸的误区 四个要点要知道

   中医养生是很重要的一个养生的方法,而且也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治疗疾病,对于强身健体来说中医方法还是很不错的。中医针灸可以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一些针灸的误区一定要注意,以免陷入误区走不出来。
  
     误区一:扎针数量越多越好 
    扎针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有很多人认为扎针数量越多越好,而在这里,表示,扎针数量并不和效果挂钩,并不是扎针数量越多效果越好。而且扎针的穴位是有讲究的,如果大家不对准穴位扎针的话,即使扎针次数再多也是没有用处的,大家一定要注意。
     误区二:贴耳针时不能洗头 
    贴耳针的时候能不能洗头呢?表示,贴耳针的时候可以洗头,但是大家绝对不可以讲耳朵弄湿。可以选择戴上耳套洗头发,耳朵避免水的侵害,要注意头部最好不要沾水,避开水。
  
     误区三:针灸会感染 
    有很多误以为针灸会引起感染,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因为针灸的针是非常细小的,它留下的痕迹也比较小,它对于我们的正常生活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所以说也不会有感染很严重的情况出现,大家可以放心。
     误区四:针灸可以一次性减肥 
    有很多人用针灸的方式来减肥,认为做一次针灸就可以减肥,这是真的吗?这也是一个误区,针灸是可以减肥,但是针灸减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一两天就能得到减肥效果的,大家要注意。
  
    针灸的一些误区,上面都介常识绍了相关的内容,如果你也在选择针灸养生的话,这些小常识一定要注意起来,以免这些不正确的方法会导致肌肤的一些损害,对于身体健康不利,所以这些小常识都要知道。

中医针灸的误区 四个要点要知道

8. 针灸是什么原理 其实很好理解

针灸的原理就是引导能量,是非常特别的原理,喜欢做针灸的人都是会养生的人,针灸还是比较有用的。
  针灸是什么原理 
 关于针灸治病的原理,一言以蔽之:引导能量而已。
 
 “针”就是用针扎进人体,“灸”就是在人体表面用艾灸定点加热。以前还有砭,就是用磨制的石器从外部去刺激人体。这些都是运用了同一个原理:当受外物刺激和伤害的时候,人体出于自保,能量与津血会自动往那个部位汇聚。就像人身上挨了一拳,那个地方就要肿起来,就是气血往那个地方汇聚,去修复那一拳头造成的伤害。针灸是用外力的伤害和介入来人为的引导能量,以打通闭阻,也就是打通免疫力的通道。
 
   
  针灸小知识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针灸治疗失眠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时的医书记载上看,对失眠的症状,针灸比药物治疗更为有效。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发展,针灸治疗失眠也不断的发扬光大,有了更多有效的方案。
 
 针灸治疗失眠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里面对不寐的描述,结合病变的情况对肾脏经络进行特定的治疗。比如《素问·刺热》中,失眠的原因是肝热病,症状为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就采用“刺足厥阴、少阳”的方法。《灵枢·热病》中,失眠的原因是热病,症状为嗌干多饮,善惊,就采用“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的方法。
 
 到了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扩大了失眠取穴的数量和范围。再往后,宋代的《针灸资生经》,明代的《针灸大成》等医书都对针灸治疗失眠有了一定的发展。
 
 近代,失眠针灸疗法经历了大量的临床实验与研究后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既有传统的毫针治疗,又有创造性的梅花针疗法等。
 
   
  针灸和艾灸的区别 
 针灸和艾灸都属于中医疗法,一提起这两种疗法,很多人认为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是,中医专家指出,针灸与艾灸疗法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但是两种疗法有很大差别,并不是同一种疗法。
 
 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其一、针灸与艾灸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但针灸只属于物理疗法,而艾灸是由具有“百草之王”美称的“艾草”所制,用于灸法,可起到药性治疗与物理治疗的双结合。
 
 其二、针灸如把握不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针消毒不好的话还可能会交叉感染,而艾灸属于外部自然疗法,没有副作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