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辉的介绍

2024-05-15

1. 章辉的介绍

章辉,197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95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获博士后资格证书。2004年到四川外语学院工作。2002年定为讲师,2005年评为副教授,2007年破格评为教授。

章辉的介绍

2. 章辉的介绍

章辉,男,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2003年获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后留校;2005年被聘为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2004年9月~2005年2月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博士学位论文《控制系统中的信息描述与方法》(导师:孙优贤院士)在信息与控制的关系、控制系统的信息论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性的研究,为该领域国内首篇博士学位论文;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应邀担任IFAC World Congress、Asian Control Conference 等国际学术会议的Session Chair/Co-Chair,以及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和Automatica 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3. 章辉的成就

在研项目:伯明翰学派与媒介文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XJC751004,负责人)主要科研成果一、著作类1.《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专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2.《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经验的限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研究》(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4.《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参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5.《美育教程》(参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西方美学史》第二卷(参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二、论文1.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2.话语实践论和起源本质论批判,《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3.审美即生活,《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0期。4.百年古代文论研究的当代反思,《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6期。5.实践范畴与当代中国美学,《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3期。6.理论旅行: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历程与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6期转载。7.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9年第8期转载。8.后实践美学与美学原理写作的困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8年9月22日摘录。9.西方知识与本土经验:三十年文艺学的一个反思,《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10.当代中国后殖民批评论析,《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11.文学理论知识创新的焦虑与新媒介文化的冲击,《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6期转载。12.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4期摘要。13.当前文学理论写作中的意识形态与纯粹知识问题,《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文摘卡》2008年第1期摘录。14.对古代文论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0期转载。15.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摘要;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2期转载。16.美学原理的思想资源和问题意识,《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17.巴黎手稿与实践美学,《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18.新世纪美学基本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6年第6期转载。19.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20.如何理解东方学,《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3期摘要。21.过渡时期的文学理论,《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8期。22.本体论的歧见及其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关联,《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中国美学年鉴》2005年度收录。23.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24. 美学逻辑的演进与实践美学的崛起,《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4期转载。25. 告别实践美学,《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26. 现代性:美学研究的一种价值追求,《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12期转载。27. 洛克的美学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8期转载;《中国学术年鉴》2005 年收录。28.实践美学:一段问题史,《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2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9期转载;《中国美学年鉴》2004年收录。29.论休谟的主体性美学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3年第11期转载。30.论审美超越,《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1期转载。

章辉的成就

4. 陈章辉的介绍

陈章辉(1960.8~2000.8)福建永春人,1982年毕业于厦门水产学院,后留校工作,1989年辞去公职,投身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大潮,创办企业集团,从一名青年教师、高校干部,转型为爱国爱乡的优秀企业家。

5. 章辉的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控制系统的信息论方法;动态系统中信息与控制的关系;通讯约束与网络化控制。应用研究:面向应用的通讯约束控制系统模拟;信号处理算法实现;动态系统模型化与控制。

章辉的研究领域

6. 章辉的代表论文

1) 章辉、孙优贤,线性多变量控制系统干扰抑制的性能极限:信息论方法. 《控制理论与应用》,21(3): 357-361, 2004.2) 章辉、孙优贤,线性控制系统中的K-L信息率与H∞熵. Proceedings of the 5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vol. 1, pp, 15-18, Jun 15-19, Hangzhou, China, 2004.3) 章辉、孙优贤,线性时不变控制系统中的互信息率和解析约束. 《控制与决策》,18(5): 597-599, 603, 2003.4) Zhang H, Sun Y-X, Bode integrals and laws of variety in linear control systems. Proc. 2003 IEEE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vol. 1: 66-70, 2003.5) 章辉,《控制系统中的信息描述与方法》,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导师:孙优贤院士.6) 沈英、章辉,通讯约束下的线性系统状态降维与估计.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1. (已录用)7) 王丽娟、章辉,通讯访问约束情况下线性系统的参数可辨识性.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12期.8) 王丽娟、章辉,通讯访问约束条件下线性随机系统的状态可估计性. 《控制理论与应用》, 28(9): 1111-1118, 2011.9) 傅金宝、章辉、孙优贤,基于交叉格莱姆矩阵的最小信息损失模型降阶方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43(5): 817-822, 2009.10)  章辉、孙优贤,离散随机模型降阶的最小条件信息损失方法. 《控制理论与应用》, 22(6): 919-924, 2005.

7. 章辉的求学经历

章辉,博士、讲师,2001年至2010年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期间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至今任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多层异构蜂窝网络关键技术、基于iOS/Android/WP/沃Phone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

章辉的求学经历

8. 章辉的科研情况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三项。主要参与的项目研究经历包括国家移动通信重大专项“LTE-Advanced开放性关键技术研究”;韩国SK电讯公司合作项目“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广义蜂窝通信网络理论与构造方法”;中国-瑞典国际合作项目“4G及后续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国家863计划项目“新型蜂窝网络体系结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业务宽带接入网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撰写论文、专著、教材等: 分别在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IEICE Trans. on Commun.、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 Information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中国邮电高校学报、武汉大学学报、IEEE VTC, IEEE ICCT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7项,递交标准化提案6篇,参与撰写专著3部(人民邮电出版社和In-Tech Publications)。讲授课程: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